安徽高产小麦,这样种出来
创始人
2025-08-05 14:30:47
0

  麦浪翻滚的丰收季刚过,近日,一组数据引发关注:2025年,安徽夏粮(主要是小麦)播种面积4332.6万亩,居全国第3位;单产406.7公斤/亩,居全国第7位;总产量1762万吨,居全国第3位。

  成绩背后,既有广大种植户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我省小麦栽培技术团队的不懈努力。随着品种更新、栽培技术改进及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近年来安徽小麦单产与总产均大幅提升。“与2013年相比,2023年全省小麦平均单产达405.3公斤/亩,年均增加3.6公斤/亩,总产达348.16亿斤;2013—2023年间总产增加82亿斤。”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杜世州博士介绍,2025年406.7公斤/亩的单产,是仅次于2024年407.7公斤/亩的历史第二高产。“今年气候条件不佳仍获此佳绩,除新品种应用外,高产栽培技术的提升与推广功不可没。”

  应对多重挑战,破解单产提升梗阻 

  安徽小麦单产的“天花板”,曾被多重现实因素牢牢锁住。

  土壤与播种的“先天不足”最为突出。沿淮淮北的砂姜黑土,耕性差、适耕期短,旱时皲裂如网,涝时积水成潭;沿淮及沿江的水稻土,黏重如泥,湿度难控,耕整地如同“与泥摔跤”。加之秸秆还田质量参差不齐,缺苗断垄成常态,麦苗“先天发育不良”。

  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梗阻更甚。拔节期干旱等自然风险让“关键肥”难施下去。“拔节期该追肥,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扛不动化肥,遇干旱,想追肥也没水浇。”定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唐中兴坦言,新技术有的操作繁琐,农户“学不会、用不上”;有的停留在“因墒播种”“因苗追肥”等原则性表述上,农户面对具体田块仍“不知咋办”。

  市场产品多样化形成“选择困境”。农机、肥料等产品更新快、品类杂,农户“雾里看花”看不懂;企业主导的推广模式让农户对新产品半信半疑,技术信任链难以建立。

  “要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必须提高耕整地播种质量和科学施肥效率。”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陈欢博士认为,沿淮淮北砂姜黑土地区耕整地困难,严重影响出苗率和整齐度,“过去说‘七分种三分管’,现在看来说‘九分种一分管’也不为过。”

  此外,持续提升单产还需培肥地力。生产实践中,一是秸秆全量还田,二是有机肥持续投入。“我省小麦高产800公斤以上田块的取样调查显示,连续多年投入有机肥有效改良了土壤物理属性,满足了小麦全生育期养分需求。”陈欢补充道。

  农业科技工作突出应用导向出成果,还要转化落地见效益,大面积提升单产天花板,这才算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技术物化:让高产技术从“纸上”走进“田间” 

  技术转化落地的关键,在于推广模式破旧立新。安徽跳出“发明白纸、开培训会”的传统套路,构建了“理论—技术—物化产品—高标准示范现场—辐射带动”的闭环。

  破解困局的核心,是让抽象技术变成可触可及的“实物”——这就是“技术物化”的逻辑。“农民要的不是论文里的名词,是能直接用的家伙事儿。”杜世州说,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小麦栽培团队埋头攻关,将十多年的栽培技术物化成了两样“硬货”。

  在淮北夹沟农场,精量旋耕施肥播种复式一体机成了整地、播种的利器,施肥、旋耕、播种、镇压等六道工序一次完成。“过去耕三遍、播两遍还缺苗,现在机器过一遍,深浅一致,苗齐得像列队。”农场技术员算了笔账:这台机器让耕深稳定性提高6%,碎土率提升31%,彻底告别“缺苗断垄”;单环节成本每亩减少25元,3个示范点平均亩产达706.8公斤,比周边高出近200公斤。

  针对化肥滥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团队研发出生物膜保持型小麦专用肥,配合“种肥同播”“抗逆防早衰”等配套技术,实现“施肥少、产量高”。在安庆市大观区的安徽省农垦皖河农场,这种专用肥成了香饽饽。“过去追肥三次还脱肥,现在一次施足,后期不早衰、抗倒伏。”皖河农场副总经理周文指着实收亩产583.91公斤的麦田说,这袋肥料让化肥用量减了15%,亩产量却提高近50公斤。

  定远县作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小麦栽培技术团队以良种、良机、良肥、良法深度融合为目标,开展高产抗逆品种布局优化、机械化耕整地质量提高、化肥减施增效、抗逆抗灾能力提升及稻茬小麦绿色丰产技术模式集成示范。2025年,定远县十八岗农场稻茬小麦实收亩产565.7公斤,吴圩镇阳麟农业基地达563.36公斤,较周边农户增产10%以上。

  “两年来,团队发挥‘以点带面’推广策略,在关键生育期开展现场指导,提供物化技术产品和服务,让新品种、新技术真正落地,提升了科技支撑能力。”定远县副县长曹文昕说。

  目前,这两项技术已入选安徽省农业主推技术,编入全国小麦单产提升技术指南,在旱茬、稻茬麦区推广1200万亩;生物膜保持型小麦专用肥还拿下了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

  看样学样跟着干:千亩示范田成“活教材” 

  “别说讲理论,就是把说明书递到手里,我也看不懂。但人家地里长着的麦子不会骗人。”在太和县徐淙祥合作社的示范田,阜南县种粮大户王军蹲在地头,数着比自家麦田密三成的麦穗。这里连续三年亩产超800公斤,2025年特殊气候下仍达820.5公斤。如今,徐淙祥合作社“良田+良种+良机+良肥”的配套模式,成了周边农户的学习样本。

  安徽探索的“物化成果+示范现场”推广模式,正在破解技术落地难题。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长期固定观测颍上试验站,科技人员在小麦拔节期、灌浆期驻点指导,用实测数据告诉农户“何时浇水、施多少肥”。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乔玉强等把“吨半粮”技术分解成“播种深度3厘米,拔节期亩施15公斤肥”的具体动作,百亩示范区连续两年实现稻麦周年总产1.55吨。“技术员在地头盯着,什么时候浇水、施多少肥,照着做就行。”种植户宋廷周介绍,今年小麦生长遇持续干旱,但在科技人员指导下,冬前培育了壮苗抵御旱情,加之及时浇水施肥,亩产基本突破500公斤,个别地块达600公斤。

  涡阳县张林森家庭农场堪称“高产教科书”:连续7年亩产超800公斤。“秘诀就在于全程采用高质量耕播技术和专用肥,种得匀、长得壮、抗得住灾。”陈欢说。

  皖河农场的千亩示范片更成了“露天课堂”,周边农户看着收割机实收的亩产583.91公斤的饱满麦粒,主动索要技术方案。“我们不仅自己用,还能帮周边20万亩稻茬麦提质增效。”周文说,这种“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模式,让技术像蒲公英种子一样撒向广袤田野。

  如今,安徽已在14个国有农场建立技术物化示范基地,通过“财政专项+协作攻关+科技特派”的组合拳,让“涡阳经验”“太和模式”“皖河样板”在江淮大地落地生根。

  从“纸上谈兵”到“技术物化”,安徽小麦产业的转型,本质上是农业科技“供给侧”的革新——让复杂技术变简单,让抽象理论变实物,让农户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应用。

  随着高质量耕播技术、高效施肥技术的持续推广,随着“物化成果+社会化服务”模式的深入,安徽小麦必将释放更大潜力,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皖麦力量”。

相关内容

一个骂的挺脏,一个选择硬刚...
美印这对“塑料盟友”又闹掰啦!近日,双方因某些利益分歧再度吵翻,言...
2025-08-05 21:03:58
特朗普:若欧盟不履行义务,...
特朗普曾扬言,若欧盟不履行相关义务,他将对其征收 35%的高额关税...
2025-08-05 20:44:44
免费学前教育惠及哪些人群?...
免费学前教育惠及众多人群。从年龄上看,涵盖了 3 - 6 岁的幼儿...
2025-08-05 20:44:12
塞总统自曝9.3阅兵内幕,...
你可能存在一些误解,目前并没有所谓“塞总统自曝9.3阅兵内幕”的相...
2025-08-05 20:22:31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
“决胜‘十四五’,打好收官战,加力稳外资!”我国正全力打造全球投资...
2025-08-05 20:07:26
中俄联演期间,解放军向外国...
在中俄联演的紧张时刻,解放军展现出强大的专业素养和威严。当面对外国...
2025-08-05 19:44:02
情侣旅游遭遇车祸死里逃生,...
一对情侣在旅游途中遭遇了可怕的车祸,然而幸运的是他们死里逃生。事后...
2025-08-05 19:42:56
中国搞出了第三款六代机?
近日,有消息称中国搞出了第三款六代机。这一消息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2025-08-05 19:03:44
本地人198外地人298,...
在呼伦贝尔,一家火锅店因“阴阳菜单”引发了关注。本地人菜单价格为 ...
2025-08-05 19:02:37

热门资讯

玉门:9.89万亩小麦开镰收割   又是一年麦收忙,麦浪滚滚穗飘香。玉门市各乡镇的麦田里,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放眼望去,饱满的金黄麦...
四川小麦早播早熟技术的科研领航...   谭飞泉,民盟盟员,农学博士,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雅安市政协委员。长期从事小麦遗传改良与高产...
安徽高产小麦,这样种出来   麦浪翻滚的丰收季刚过,近日,一组数据引发关注:2025年,安徽夏粮(主要是小麦)播种面积4332...
永靖县新寺乡6600余亩小麦喜...   眼下,永靖县新寺乡全乡6600余亩小麦开镰收割。在新寺乡后坪村的麦田里,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在...
古浪县万亩小麦迎丰收   风吹麦浪香,开镰收割忙。眼下,古浪县14.25万亩小麦陆续进入丰收季,各乡镇积极抢抓农时,组织收...
突破!新疆攻克小麦“节水高产兼...   新疆节水小麦育种迎来里程碑式突破。日前,由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与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春小...
酒泉万亩小麦基地——戈壁绿洲上...   在甘肃酒泉这片传奇的土地上,霍去病清酒成泉的豪迈与航天人问鼎苍穹的壮志,如今正孕育着现代农业的奇...
小麦亩均增产70.4斤,山东精...   盛夏,阳光正烈。辽阔田野间,一株株玉米拔节生长,空气中弥漫着玉米特有的清香。  一行人跟在齐河县...
黑龙江林甸:小麦迎丰收,奏响夏...   7月23日,黑龙江省林甸县鹤鸣湖镇三合村的千亩小麦迎来丰收,广袤的田野上一片金黄,沉甸甸的麦穗在...
庆丰分公司:颗粒归仓!小麦喜获...   在北大荒农业股份庆丰分公司的田野上,沉甸甸的麦穗随风摇曳,掀起层层金色的波浪,随着小麦成熟,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