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的盛丰成林粮油种植家庭农场,连片稻田翻起金色波浪。伴随着机械的轰鸣,数台收割机在田间往复穿梭,切割、脱粒、装车一气呵成,颗粒归仓,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收割机在田间穿梭。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宣传部供图收割机在田间穿梭。成都市青白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清晨,阳光洒向稻田。为保障收割作业,无人机率先升空,通过旋翼产生的气流为稻穗吹散露水。与此同时,农机手们正对收割机进行最后的调试,确保高效作业。 “过去靠人工,一亩田要忙上一天半。现在一台联合收割机,一天就能收上百亩。”一位农机手感慨道,“看着金灿灿的稻谷直接从机器里‘吐’出来,装进运粮车,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 农场负责人谢秩林介绍,今年农场采用了“高标准种植+绿色防控+机械化收割”的模式,从插秧到收割,全程由机械与智能设备辅助,人工主要转向监控与管理。 “这不仅节省了人力,更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量稳定性。”谢秩林说,“经专家实地测产,我们这片田的亩产达到了795.32公斤,比去年提高了22%,这说明我们的绿色高产路子走对了。” 水稻收割完毕后,农场将立即进行轮作复种。“这块田准备种蔬菜,其他田块种小麦,确保土地不闲置,收益也能增加。”谢秩林补充道,“一年两季,不误农时。” 在该区弥牟镇狮子村的3000余亩稻田里,一场关于绿色防控的试验同样迎来验收。一片挂着“生态友好防控区”标牌的试验田,成为关注焦点。 “看这稻穗,颗粒饱满,叶色油绿,正是用了‘白僵菌’的效果。”农艺师蒲理蓝指着稻田介绍。今年,在省农科院专家服务团的指导下,当地开始推广球孢白僵菌等生物防控技术,以替代传统化学农药。 “过去防治螟虫,往往需要混用多种化学药剂,虽见效快,但对土壤和水源存在潜在影响。”蒲理蓝解释道,“白僵菌则是一种天然真菌,它就像一位精准的‘害虫刺客’,只针对螟虫这类特定害虫起作用——通过接触侵入虫体,在害虫间形成‘传染效应’,最终安全有效地消灭它们。同时,它还能帮助改善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应用结果表明,这种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有效控制了虫害,稻谷品质也得到提升。“这不仅是杀虫,更是在‘养地’。”蒲理蓝表示,鉴于今年的良好收成,计划逐步扩大推广范围,让更多农户用上这项绿色技术。 据了解,青白江区近年来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完善农田灌排体系,确保“旱能灌、涝能排”。目前,全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7.5%,良种覆盖率超过95%,基本实现了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 “我们的目标是让农业变得更智能、更高效。”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青白江正以“科技+生态”双轮驱动,推动农业绿色转型,着力构建高效、节本、环保的现代粮食生产体系。 截至目前,该区共种植水稻5.4万亩,收割工作正有序推进。预计10月中下旬全面完成收割,实现颗粒归仓、粮满仓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