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阳光正烈。辽阔田野间,一株株玉米拔节生长,空气中弥漫着玉米特有的清香。
一行人跟在齐河县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朱保美身后,深一脚浅一脚的踏进畦垄间,身体不时被玉米叶刮过,窸窣作响。 察看了一番玉米的情况后,朱保美拿出一个折叠伞大小的仪器,很快读出显示屏上蹦出的一串数据,“当前温度28.5℃,风速1.3米/秒,东南风,完全符合最优作业条件!”很快,一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沿着预设路线在低空匀速飞行,机身下喷出的雾帘精准洒向玉米田。 这里是齐河县晏城街道乡土丰利合作社的玉米试验田。合作社种植粮田684.3亩,托管3万多亩,服务面积超过20万亩。这么大的种植面积,增产靠什么?“以前光想着良种、良机,现在又加上了精准气象服务,心里更有底了。”合作社技术负责人陈光忠说。 陈光忠说的精准气象服务,就是国家倡导的精准农业的一项服务内容。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现代气象技术和先进设备设施,包括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和智能装备等,实现农田环境、作物生长和资源投入的精细化管理,激发土地和农业生产的潜能。 2025年2月开始,山东省气候中心开展气象服务效益评价对比试验。试验按照全省粮食生产布局,在淄博、泰安、聊城和菏泽4市,选取不同地力、不同管理水平的种植户的9组地块,每组均设置“全响应”“常规响应”两种地块。“‘全响应’地块要严格遵循气象部门发布的监测预报预警和指导性措施建设进行田间管理,‘常规响应’地块为对照地块,农户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耕种管理。”省气候中心农业气象科副科长陈辰介绍。 据省气候中心农业气象科科长张继波介绍,精准气象服务覆盖小麦返青、起身、拔节至成熟等8个生育时期及夏收时段,在主要农事管理环节,气象部门结合小麦生长实际,提供农情、墒情、灾情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及春管、夏收等伴随式服务。 说起精准气象服务,菏泽市定陶区南王店镇司庙村村民闫德彬脸上笑开了花。4月中旬,正值小麦抽穗扬花期,市气象局负责精准服务的工作人员李瑞英打电话告诉他近期有雨,一定要抢在降雨前打药,以预防赤霉病的发生。 “4月17日一早打的药,18号晚上开始下雨,连下3天,俺的小麦因为预防及时,没发病,没有及时打药的农户,产量降了不少。”今年他家试验地块的冬小麦均亩产达到1280斤。 精准气象服务不仅能增产还能降本。2月中下旬,许多农户抢浇返青水,但泰安市岱岳区岳洋农作物合作社却迟迟没有动作。“2月份市气象局就发了预告,说3月初会下雨,建议农户暂缓浇返青水,没想到真等着了。”合作社负责人薛丽娜说,合作社1300亩小麦,这次按每亩节省40元灌溉费计算,合计减少支出5.2万元。 要做到精准服务,离不了科技的加持。“我们目前相关服务均基于格点监测、格点预报资料,精度可达1km×1km,同时结合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数据,制定农事清单,使服务更加精准。”张继波介绍。 “无人机飞防,最难掌握的是作业时机。风向一变,药液就会飘移;温度一高,药液就会蒸发,作业效果都会大打折扣,必须得补喷。而精准农业气象服务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朱保美说。乡土丰利合作社理事长甄利军立刻现身说法:“用上县气象局提供推送的喷药窗口期专项预报,我们能在最适宜的气候条件下精准飞防。”他初步核算,一次精准飞防光农药成本就节省了15%,粗略估计每亩农田可节省开支3-5元。 “10亩试验田省下的钱看着不多,但要是推广到我们合作社服务的20万亩地上,效益就很可观了。” 6月,山东气候中心开展冬小麦产量实测和产量结构取样,结果喜人。相较常规气象服务地块,精准农业气象服务使冬小麦亩均增产70.4斤、增收78元,平均气象服务贡献率达8.7%。服务效能在中低产田表现尤为亮眼,亩均增产114.8斤、增收88.9元。即便在高产和超高产田,农业气象服务加持后,仍实现亩均增产57.8斤、增收73.6元。 在小麦试验的基础上,今年下半年,省气候中心又开展了夏玉米气象服务效益评论对比试验,试验地点也扩展到了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