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历经 8 年艰难维修,最终还是难以延续其辉煌。这艘曾在俄罗斯海军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航母,如今谢幕,无疑给俄罗斯海军带来巨大冲击。它承载着俄罗斯的海洋梦想与战略意图,其退役意味着俄罗斯海军在航母领域的重大损失。然而,俄罗斯海军并未因此而梦碎。俄罗斯拥有丰富的海军资源和技术底蕴,仍在积极推进新航母的研发与建设,努力弥补这一损失,继续为其海洋权益而奋斗,其海军的未来仍充满变数与希望。
俄罗斯最后一艘在役航母在修理厂待了8年也没能修好,终难摆脱被淘汰的命运。俄罗斯也成了联合国五常当中唯一一个没有航母的国家,可还能堪当大国之任?放弃了航母这样一张远海制海权的重要底牌,是情非得已,还是另有所谋?这艘航母的存废去留,又如何扰动着地缘风云?
Part.1
位于俄罗斯西北沿海的摩尔曼斯克港是俄罗斯乃至世界最大的军港之一,在这里,一艘六万吨的钢铁巨兽正静静地躺在泥沙与海水中,斑驳的锈迹布满舰体,各类维修设施如同荆棘般分布在船体的各个位置,这正是俄罗斯最后一艘航母“库兹涅佐夫”号。从2017年进入船坞维修至今,它已经在这座不冻港停留了8年的时间。
2025年7月26日,俄罗斯《消息报》网站发文称,“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所有维修和现代化改造工作已经暂停,它将被封存,舰上所有可用的重要设备和机械将被拆除,用于其他舰艇,船体未来可能被出售,也可能拆解报废。
在媒体曝出“库兹涅佐夫”号被封存后的第二天,俄罗斯取消了海军节的阅兵式,普京发表了简短的视频讲话,尽管他多次强调海军的成就和信心,但话语速度甚至语气都显得非常沉重,针对最后一艘航母的封存,他只字未提。
在俄罗斯海军的序列里,“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一直占据着特殊地位,它曾是俄罗斯海军的骄傲,承载着苏联红色海军的余晖,也是俄罗斯维持全球影响力的重要象征。如今,这艘俄罗斯最后的航母,面临的却是被封存甚至被拆解的命运。失去航母,意味着俄罗斯在传统海军强国竞争中,失去了最显眼的“门面”和“入场券”。从全球海上军事格局来看,失去了“库兹涅佐夫”号,俄罗斯将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中唯一没有现役航母的国家。俄罗斯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将大幅削弱,更难以在全球范围内展示军事强度和维护国家利益,话语权和影响力都会相应下降。尤其在眼下胶着的俄乌冲突中,俄罗斯海军的制海权和对乌克兰沿海地区的威慑力都会下降。
军事专家 王云飞:
没有航母,空谈大国海军恐难获他国认可,这无疑打击了俄罗斯的海军雄心,严重阻碍其海军建设步伐。失去“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俄罗斯战略威慑力下降。虽该航母不会直接用于针对乌克兰,但北海舰队若有一艘航母,可对西方国家形成战略牵制,如今这种牵制不复存在,远洋作战能力也随之缺失。北约国家因受俄罗斯军事压力减小,将更坚定地支持乌克兰作战。
Part.2
“库兹涅佐夫”号这艘俄罗斯海军主力舰艇已有“40岁”了,曾经它有着辉煌的历史。“库兹涅佐夫”号是苏联时期唯一真正意义上的航母,也是全球第一艘同时采用斜角甲板与滑跃式甲板设计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满载排水量约6万吨,最大航速30节,可搭载舰载机50余架,是苏联海军迈向远洋的重要标志。它采用了滑跃起飞甲板,虽然没有弹射器,但能搭载苏-33、米格-29K等先进舰载机,战斗力在当时不容小觑,曾被认为是仅次于美国“尼米兹”级的强大航母。
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库兹涅佐夫”号首次投入实战,参与了叙利亚境内的军事行动。在这次行动中,它出动超过400架次的舰载战斗机,对叙利亚叛军发动袭击,成功击中了1200多个目标,展现出了强大的作战能力,也让世界看到了俄罗斯海军即便在苏联解体后,依然具备远洋作战的实力。
就在此次亮相中,“库兹涅佐夫”号在行进途中冒出的滚滚黑烟,被西方媒体大肆嘲笑“尽显疲态”。最终在执行了420架次的作战起降后,舰上的阻拦索断裂,导致一架苏-33和一架米格-29K降落失败并坠入地中海,这不仅暴露出航母自身的技术问题,也让外界对俄罗斯海军的作战能力产生质疑。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冒黑烟表明其燃气轮机及船用发动机系统存在严重问题。此外,俄航母舰载机执行任务时曾坠海,说明俄海军不仅航母本身有问题,舰载机及后勤保障系统也隐患重重。
军事专家 王云飞:
20世纪90年代后,俄罗斯舰艇包括航母失修率普遍超50%,失修越久故障越难修复。这并非航母独有问题,而是俄军舰的普遍状况,可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一艘航母,像“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一样,厄运缠身、充满悲情。叙利亚行动结束后,“库兹涅佐夫”号返回俄罗斯,停靠在了摩尔曼斯克港口,立即进行大修和现代化改造。怎料这一修就是漫长的八年,期间灾难接踵而至。2018年,唯一能容纳它的PD-50浮动船坞突然断电沉没,50吨的起重机倒塌,砸穿飞行甲板,给航母造成严重损伤,维修成本激增;2019年,工人焊接的火花引燃了燃油管道,过火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造成2人死亡,14人受伤,损失超过数百万美元。2022年,该舰电路老化再度起火。8年时间,“库兹涅佐夫”号只有大约20%的时间在进行有效维修。
眼下胶着的俄乌冲突中,失去了最后一艘航母对俄罗斯海军的制海权和对乌克兰沿海地区的威慑力都会下降。而曾在叙利亚行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库兹涅佐夫”号,如今在中东乱局中只能静静地躺在港口等待未知的命运。“库兹涅佐夫”号的倒下也严重影响了俄罗斯在全球关键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俄罗斯海外投射能力或严重受限。航母不仅是大型水面进攻武器,更是关键作战平台,能搭载战机,让海上作战集群在远离本土时仍可发动规模化进攻,是从海上对陆实施局部干预、彰显大国影响力的重要依托。缺乏航母,俄罗斯远海军事力量投射将失去重要平台支撑。
Part.3
曾经的海上巨兽为何走到今天这步田地?俄罗斯又为何做出如此决定呢?
根据俄罗斯联合造船集团董事长安德烈·科斯京的说法,放弃“库兹涅佐夫”号最直接的原因是高昂的维修成本和漫长的维修周期。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前副司令伊戈尔·科罗廖夫少将的测算显示,“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翻新成本高达15亿美元左右,这笔巨资足以对俄海军所有护卫舰实施深度自动化改造,甚至打造一支现代化无人舰队。而在俄乌冲突每年吞噬1700亿美元军费的当下,这笔钱若用于战场,可以维持数周的消耗。而且维修过程需要较长时间,所有设备的维修或制造周期大概为24个月,甚至可能更久。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俄乌冲突后,俄罗斯军费集中投入战争,如今精力、资金皆不足,时间上也等不及。即便“库兹涅佐夫”号修复,其军事作用也有限,毕竟从“莫斯科”号巡洋舰被乌击沉可见,缺乏防护的大型舰艇易成攻击目标,难以发挥威慑力。此番航母退役,标志着俄罗斯海军航母时代结束了。
除了时间与金钱成本的问题,从技术层面看,“库兹涅佐夫”号舰龄已经超过40年,许多关键系统老化严重,动力系统的锅炉几乎需要全部更换,弹射器故障率超过70% 。要让它重新具备作战能力,不仅需要更换大量零部件,还面临技术升级难题。苏联时期的航母建造全部依赖乌克兰黑海造船厂,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本土缺乏配套产业链与关键技术储备,很多零部件无法自主生产,维修面临备件断绝的困境。
俄罗斯造船业的整体衰败也是重要因素。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直缺乏大型水面舰艇尤其是航母的建造实践,俄罗斯主要船厂的设备老化率超过了70%,连建造3000吨级护卫舰都变得困难,更别说维修和建造航母这样的超级工程。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俄罗斯军工产业渐趋衰败,海上造船、军舰制造等军工领域严重萎缩。电子产业大幅落后,导致俄轮船、军舰难获海外订单。造船厂缺乏订单,技术无法更新,致使大型水面舰艇建造面临巨大技术断层。
Part.4
长期以来,外部的制裁给俄罗斯带来巨大压力,对航母的建造和维修也造成了影响。西方制裁导致俄罗斯无法与西方供应商进行业务往来,精密工具、航空和海洋发动机、发电系统、计算机控制机械等关键部件严重短缺,进一步增加了航母维修和升级的难度。此前,负责航母电子系统升级的莫斯科无线电厂,因为无法进口荷兰的芯片,甚至连雷达屏幕都只能用民用级产品替代。在重重困境下,俄罗斯不得不重新审视“库兹涅佐夫”号的价值,权衡利弊后做出封存或拆解的决定。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西方对俄军工制裁,切断了其从西方获取技术装备备件的渠道。
军事专家 王云飞:
现代军舰是精细的信息化、智能化工程,电子、通信等系统均需顶尖技术。如今俄既无法从外获取,又难以自产,且以往可采购民用品替代的途径也被阻断,贸易伙伴也不便提供产品。俄罗斯依赖外购的产业链断裂,自然难以造出优质军舰。
“库兹涅佐夫”号这艘曾经承载着苏联海军梦想的庞然大物,如今面临的是被彻底抛弃的命运,俄罗斯海军司令部的处理方案包括封存后等待时机再做打算或者直接找到合适的买家。外界都在猜测,谁会来购买这艘“年迈”且“百病缠身”的航母。
此前,建造于乌克兰的“库兹涅佐夫”号的姊妹舰“瓦良格”号,仅完成船体后便因政局变迁长期搁置,最终被中国购入,经过改造,它成为了中国海军历史上第一艘航母辽宁舰。也因此,外界猜测中国会否将“库兹涅佐夫”号购入。事实上,中国目前航母发展已经进入正轨,辽宁舰、山东舰已经服役,福建舰即将服役,更大更先进的核动力航母也在规划中。
也有分析认为,印度也可能会是“库兹涅佐夫”号的潜在买家。2004年,印度曾从俄罗斯手中买下了“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母,改造成了如今的“维克拉玛蒂亚”号。当时,普京以“1美元”的象征性价格,出售了“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但此后,印度花费了将近30亿美元用于改装和俄罗斯舰载机的采购。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美国就对印度购俄制武器施压并推销美制武器。如今特朗普政府又宣布8月1日起对印度加征25%关税,以惩罚其购俄能源和武器。在制裁压力下,印度不太可能冒着经济、制裁和外交风险,去购买技术相对落后的“库兹涅佐夫”号。况且,印度武器进口多元化趋势明显,从欧美、以色列引进,还自产自研,选择“库兹涅佐夫”号的概率本就不大。
没有了航母,俄罗斯海军未来何去何从。根据普京的说法,俄罗斯海军将在未来重点发展战略核潜艇,比如刚刚完工的“波扎尔斯基大公”号核潜艇。与此同时,多艘“北风之神”级核潜艇和“白蜡树”级多用途核潜艇正处于建造阶段。在今年5月普京批准的《2050年前俄罗斯海军发展战略》中提到,俄罗斯计划建造更多的航空母舰、升级护卫舰、发展潜艇部队,并推进无人水面舰艇和无人机技术。然而,这一战略面临着资金、技术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的挑战。
军事专家 王云飞:
俄罗斯经济未来20年恐难复苏,经济不济,何谈建造航母及发展大型军舰、无人作战装备等大国海军所需?对如今的俄罗斯而言,这一雄心壮志犹如遥不可及的梦,能否实现尚无定论,不过是为军事战略指明一个发展方向罢了。
无论海战战术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也无论新装备在如何的演进,航母无疑仍是当今一个国家硬核实力的直观展现。俄乌冲突、大国博弈、经济制裁、技术瓶颈等等多重的矛盾都严重消耗着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曾经承载着俄罗斯的光荣与梦想,而如今它的挽歌响起,俄罗斯的大国海军梦又有何所依?
下一篇:从陕西到河南,农民忙着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