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人员兼职送外卖这一现象引发关注。专家指出,关键在于确保副业不影响本职工作,且不存在利益冲突。公职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外卖工作,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勤劳与努力,通过额外劳动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若要得到认可,就必须严格把控,不能让兼职行为干扰到其本职工作的履行。比如,不能因送外卖而耽误公务处理,也不能利用公职之便获取外卖相关的不正当利益。只有在合理范围内开展兼职,才能实现本职与副业的平衡与共赢。
极目新闻记者 郭奕
近日,四川遂宁一名公职人员孙先生下班兼职送外卖日赚百元引发热议。
据封面新闻报道,孙先生从消防员转业后,在遂宁市船山区某单位工作。其所在单位下发了公职人员可以做副业的相关通知后,他向单位提交了“从事副业”的相关申请。经单位批准同意后,他开始下班后兼职送外卖。
“送外卖感觉像打游戏,接任务、出发、完成任务、得到奖励。”孙先生说,他通常晚上8点左右开始接单,平均每天送三个小时左右,一天能赚100多元。
公开资料显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能不能做“副业”,需根据具体法律法规、单位规定及副业性质综合判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事的副业就包含体力劳动,如跑滴滴、送外卖、出租房产等,需利用业余时间且不影响工作,且需提前向单位书面报备并获批准。
7月23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一般情况下,公职人员应当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至于能不能做副业以及能做什么副业,关键要看是否符合规定且是否影响本职工作。公职人员做副业要平衡主业和副业的关系,即便是下班做副业,也应当注意从事副业工作的时长和强度,确保副业不影响主业。同时,做副业还应当避免利益冲突,不能从事与职权相关的营利活动。
竹立家还表示,当地有关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操作规范,从制度层面上堵住监管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