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焦虑地等待一场大灾难
创始人
2025-07-08 14:04:30
0

在那寂静的角落,一群日本人正焦虑地等待着一场仿佛被命运之手悬于头顶的大灾难。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不安与惶恐,仿佛那灾难的阴影随时会将他们吞噬。街道上弥漫着紧张的气息,人们脚步匆匆却又显得有些慌乱。店铺紧闭,仿佛在试图躲避那即将降临的未知。空气中仿佛都能嗅到人们内心的恐惧,那是对未知灾难的畏惧,对生命安全的担忧。他们在焦虑中默默祈祷,希望那可怕的灾难不要真的降临,然而那隐隐的不安却如影随形,让他们的等待变得漫长而煎熬。


作者 | 远游

编辑 | 阿树

7月5日,传说中的“日本末日大灾难”,并没有降临,但损失却已成真。

进入7月,飞往日本的航班大幅减少。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等亚洲游客纷纷取消赴日行程。香港多家经营日本旅游的旅行社表示,比起去年同期,今年订单已经减半。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预订量,更是骤降83%。

日本经济学家木内登英指出,末日恐慌,导致日本的入境旅客人数大幅下滑,可能造成高达56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58.7亿元)的经济损失。

这场风波,皆因一本名为《我看到的未来·完全版》的漫画书。该书初版于1999年,当时的封面提到了一场发生在2011年3月的“大灾难”,被当作是日本3·11大地震的预言。2021年的再版中,70岁的漫画家龙树谅和出版社添加了一个反复出现的梦境,也就是2025年7月5日4时18分,日本和菲律宾之间的海底构造断裂,“巨大的海啸卷席太平洋周边国家,海啸的高度是东日本大地震(即3·11大地震)的三倍”。

《我所看见的未来 完全版》书腰位置赫然标注着“2025年7月大灾难”

作者还在后记中写道,“如果做梦的日子就是灾难实现化的日子,那么下一次大灾难将会是‘2025年7月5日’”。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

漫画出版四年后,预言以令人不安的生动方式,弥漫在社交网络上。在X上,网友们开始将龙树谅的预测与真实可信的地质焦虑并列起来,加之近期日本境内的吐噶喇群岛群岛两周内共震动了800多次,跟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和海啸前夕的现象,颇有相似之处。

各种偶发和巧合,让“预言”在大众心中生了根。

预言固然不可信,但高悬日本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却不会凭空消失。日本专家预测,未来30年内南海海槽发生大地震的概率高达80%(有预测称死亡人数将达到30万人),日本学界也开始呼吁政府要做好减少伤亡和损失的准备。

日本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国家,地处四个地震板块的交界处,地震阴影始终笼罩在这个国家的上空,毁灭性灾难的共同想象,也总是深刻于国民的潜意识。

可以说,末日预言背后的集体焦虑,一直困扰着日本的地质科学讨论。

“大的”什么时候来?

日本的地面从来没停止过抖动,一年发生大大小小地震的次数高达1500多次。

然而,日本地质专家和相关政府部门更加担心的是:“大的”什么时候来?

他们所等待的,正是8级以上的“南海海槽特大地震”。在不少专家看来,“南海海槽特大地震”的问题,不是“是否会发生”,而是“什么时候发生”。

这是一个不得不严肃对待的科学问题。

位于亚欧大陆板块、北美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界处,日本最致命的地理陷阱,在于菲律宾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之间形成的“南海海槽”。

这个连接清河湾到九州对开海域的海槽,成为了隐伏在日本领海里的巨大定时炸弹。海槽长700公里,从来不是一个稳定的地理结构,而是一个定期发作的板块边缘隐没带。又由于整个南海海槽跟日本东部海岸线平行,正面对着东京、名古屋和伊豆这些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地震造成的海啸和其他次生灾害,将对日本造成巨大的冲击。

东京/图源:pexels

南海海槽上一次的“大发作”,正是在2011年的3月11日。当时的9级地震和巨大的海啸发生后,整个日本的东海岸线向东移动了4米。也正是这次造成接近2万人死亡的灾难,迫使日本气象厅开始了对南海海槽的长期观测,并且在每年年初发布下一次特大地震的概率预测。

2024年7月,日本南部日向滩发生的7.7级地震,引起了日本地质专家的警觉。他们担心,这场海槽西段的地震,可能会对南海海槽隐没带的结构造成冲击,从而让特大地震提早到来。

今年3月,日本政府发布预测,认为“南海海槽特大地震”在未来30年发生的概率从去年的70%增加到80%,死亡人数会达到30万人,首都东京将会受到巨大海啸的冲击,大坂等10多个城市将会遭到地震的直接毁坏。

日本全国紧急地震速报的直播在2025年7月5日当天凌晨4时左右有接近25万人观看/图源:中国新闻社

就这样,南海海槽特大地震,成为了悬在日本的一把刀。进入6月,让人不安的现象开始频繁出现。吐噶喇群岛主要岛屿恶石岛,在两个星期内发生了1000多次地震,有当地岛民对媒体说,这两个星期内地面基本上没有不动的一天。

7月4日,恶石岛发生了一场5.5级的地震,日本政府决定疏散岛上的98名居民。南海海槽周边众多小岛上也录得震级越来越高的地震。这让不少日本人觉得,“大的”很快就会来了。

日本大都市之殇

从东京到川崎,从横滨到名古屋,从大坂到高知和福冈,日本大城市或多或少都处在南海海槽五个分段的范围内。海槽一旦发生特大地震,这些城市或多或少都会遭到严重冲击。

日本在跨过现代化门槛后急速城市化,但随之而来的是,城市化程度越高,地震造成的死伤也就越高。

实际上,在日本远没有城市化的年代,史料记载的地震故事和遭遇,几乎少之又少。当时的人们认为地震是海里一条巨大鲶鱼的翻滚,地震导致的悲剧故事和社会后果,也鲜有记录。

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自上而下开展了脱亚入欧运动。原本名为“江户”的小城市,改头换面成为了“东京”。这片土地上不断兴起的西式公共建筑,不断扩张的现代交通工具,日渐跟欧美大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媲美。

东京/图源:Unsplash

苏格兰建筑师在东京浅草设计的凌云塔,在明治时期成为了东京的地标。可是,1923年9月1日的一场7.9级大地震,让东京3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彻底化为乌有,曾经让东京人自豪的凌云塔,也在地震中被拦腰折断。

巨大的大理石罗马柱扛不住剧烈的震动,纷纷掉下来,造成无数人伤亡。在木屋区引起的熊熊大火,在两天内都难以扑灭,让不少东京人葬身火海。除了东京火车站之外,明治维新时期的东京西式建筑,几乎全数被摧毁。

这场名为“关东大地震”的灾难,造成14万人的死亡,它让日本人意识到,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脆弱。

关东大地震是日本人第一次系统而详细地记录大地震造成的人文后果,也是日本开展城市化后,第一次看到了地震造成巨大伤亡的后果。

但是惨烈地震乃至日后的战争,并没有阻止东京都市规模的继续扩大。如今,东京已经是世界三大都市圈之首,人口规模把伦敦和纽约都比下去了。从凌云塔到晴空塔,东京人往水平和垂直方向开拓的步伐,几乎停不下来。

日本东京晴空塔/图源:pexels

经历关东大地震和坂神大地震后,日本城市如今的防震措施,自然不可能跟当年同日而语。时间来到2023年,也就是关东大地震的100年后,日本政府宣布了一项花费巨大的防震建设计划。单是在东京,各种防震设施的投入计划就超过1千亿美元。

但是,人类在和自然的较量过程中,往往高估自己。而且,灾难往往在出其不意的地方袭来。它不一定是在东京发作,要么在大坂和神户之间发作,要么就在福岛对开海域造成滔天海啸。

日本城市化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悖论,就是大城市经历一次地震将会有严重的死伤,因而更受决策者的重视;小地方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却难以拿到跟大城市媲美的资源,恢复周期显得极其漫长。

伤疤还会一直存在

在福岛这些处于大城市以外的地区,大地震和海啸留下的伤疤也相当漫长,重建进度的拖沓和滞后,给当地人留下“不被东京重视”的印象。

3·11海啸发生10年后,当地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只有30%的福岛居民表示,他们对政府的重建进度表示满意。福岛核电站所在的日本本州东北地区,一直被日本国内视为老年化而且缺乏活力的地方。军国主义时代为海外侵略输送人力物力,到了和平时代成为没人愿意靠近的核电站选址所在地,东北地区当地人的“被牺牲感”在灾难后顺势而发。

当地居民观察到,时任首相安倍晋三在3·11海啸三周年发表演说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会决心在来年让受灾地区的民众感受到重建的步伐。”但话锋一转,他又接着说:“我们必须让东京奥运会成为向世人展示东北地区有可以被重建的机会。”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京,地震引发的海啸来袭。日本宫城县当天发生8.8级地震/图源:视觉中国

让当地人生气的是,尽管首相说的是东北地区的重建,但暗地里却把侧重点放在东京的身上。日本主流媒体往往歌颂东北地区受灾人民坚忍不拔,相互帮助。但是在当地不少人看来,这跟一直以来东京大城市精英们看待东北“乡下人”的角度,有着类似的心态。

灾难爆发之初,日本内务省发布的口号是“东北加油”(gambaru Tohuku),而这在当地不少实施救援的志愿者看来,对着受灾群众喊“加油”事实上是让人反感的,在物资和救援设施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只会让当地人的失落感和愤怒更加火上加油。

也正是由于灾难牵涉到核电站事故,居民回迁的日期也显得异常漫长。到2022年,福岛县里面最后一个镇——双叶町,才正式重新对原居民开放。这个原本有7000多人的小镇,如今只有不到20人愿意回去生活,而且这些人几乎都是上了年纪,在这里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根据一份调查,绝大部分有小孩的家庭,不愿意重新回到双叶町居住。安倍晋三乃至之后历任首相口中的“重建”,显得缓慢而异常沉重。

2024年1月1日,在日本石川县轮岛市,人们站在被地震破坏的地面上/图源:新华社

大量的房子,如今已经成为野猪和鸽子的栖身之处。这也是日本自从“关东大地震”以来常有的画面:老式日本木房子倒卧在地上,瓦顶摔在地上,瓦片散落一地。这也是东京之外,日本各地房子价钱那么低的原因。毕竟,一震动就倒下的房子,本来就不是用来保值的。日本老式文化中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人在天地之间渺小的感悟,也来源于此。

美国灾难人类学专家格里高利·V·博顿(GREGORY V. BUTTON)曾经说过,人类通常把自然灾害描写成一种突然发生又突然结束的事件,但事实上,灾害产生的影响是漫长而深远的,灾难的余波同时也影响着一方水土上人们内心深处对世界的看法。

对于活在南海海槽旁边的日本人来说,再遥远的灾难想象,都显得格外真实。等着“大的终于要来了”这一刻的到来,已经成为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

相关内容

特朗普给这14个国家发出第...
特朗普向 14 个国家发出第一批“关税信函”,这一举措释放出极为明...
2025-07-09 00:02:57
台风“丹娜丝”在温州沿海登...
台风“丹娜丝”于温州沿海强势登陆。那一天,天空仿佛被一只巨大的手猛...
2025-07-08 22:22:04
奔驰车被3名初中生盗走撞毁...
近日,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一辆奔驰车竟被 3 名初中生盗走并撞毁。...
2025-07-08 21:41:55
她用中国碗,“踢服”美国人
在那令人瞩目的舞台上,她手持中国碗,那碗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与精湛...
2025-07-08 21:26:37
“对等关税”暂缓期为何延长...
“对等关税”暂缓期延长至 8 月 1 日,美媒称这背后是特朗普想挽...
2025-07-08 21:25:52
重要接待以前要审菜单,还怕...
曾经,重要接待前必定要仔细审菜单,仿佛那菜单承载着接待的全部心意与...
2025-07-08 21:02:58
飞机即将关舱时发现2人上错...
请你提供具体的“乘客还原全过程”以及“海航回应”的相关内容呀,没有...
2025-07-08 20:21:53
俄高层3年死了20个,死法...
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和没有事实依据的。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国家保持...
2025-07-08 20:05:15
“事情远比特朗普想的复杂”...
俄专家指出,俄乌冲突难以轻易达成谈判共识,这其中涉及到地缘政治、民...
2025-07-08 20:04:06

热门资讯

特朗普给这14个国家发出第一批... 特朗普向 14 个国家发出第一批“关税信函”,这一举措释放出极为明显的信号。此举彰显了他在贸易政策上...
台风“丹娜丝”在温州沿海登陆 台风“丹娜丝”于温州沿海强势登陆。那一天,天空仿佛被一只巨大的手猛地撕开,狂风呼啸着席卷而来,仿佛要...
奔驰车被3名初中生盗走撞毁,4... 近日,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一辆奔驰车竟被 3 名初中生盗走并撞毁。这 3 名年少的学生,本应在校园中...
她用中国碗,“踢服”美国人 在那令人瞩目的舞台上,她手持中国碗,那碗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与精湛工艺,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当她开...
“对等关税”暂缓期为何延长到8... “对等关税”暂缓期延长至 8 月 1 日,美媒称这背后是特朗普想挽救美国的圣诞节。特朗普政府一直试图...
重要接待以前要审菜单,还怕没接... 曾经,重要接待前必定要仔细审菜单,仿佛那菜单承载着接待的全部心意与责任,生怕有丝毫疏漏,担心没接待好...
飞机即将关舱时发现2人上错航班... 请你提供具体的“乘客还原全过程”以及“海航回应”的相关内容呀,没有这些具体信息,我没法准确地写出 2...
俄高层3年死了20个,死法出奇... 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和没有事实依据的。俄罗斯在普京的领导下,国家保持着稳定与发展,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
“事情远比特朗普想的复杂” 俄... 俄专家指出,俄乌冲突难以轻易达成谈判共识,这其中涉及到地缘政治、民族情感等诸多复杂因素相互交织。而加...
日本自民党高官:特朗普用一封信... 日本自民党高官愤怒地指出,特朗普以一封信的方式对待日本,这种行为可谓极其无礼。这一举动让日本方面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