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在新疆策勒县恰哈乡海拔2100米的高海拔盐碱地上,当地试种的280亩“五五抗盐碱水稻”进入集中收割期。机器的轰鸣声中,这片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米粮仓”,为新疆高海拔高盐碱地区的粮食生产探索出了一条成功路径。
走进策勒县恰哈乡的高山水稻种植基地,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收割、脱粒、秸秆粉碎等一体化作业有序推进,一幅繁忙而喜人的丰收景象映入眼帘。这片土地,曾因海拔高、土壤盐碱化严重,被视为“种植禁区”。在去年小规模试验的基础上,如今却迎来了推广试种的丰收季。 恰哈乡党委委员、人大主席如则托合提·阿卜杜克日木难掩喜悦之情,他介绍道:“今天我们的水稻开始收割了。今年乡里试种了280亩水稻,这是小规模试验后,推广试种的第一年,目前来看非常成功,预计一亩地能产350公斤以上。我们明年会扩大种植面积,至少达到1000亩,并且推广给更多群众一起种植。” 为攻克高海拔盐碱地种植水稻的难题,当地联合科研力量,精准施策。从土壤改良到灌溉水源的科学调配,从品种筛选到田间管理的全程精细化管控,每一步都凝聚着科研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的智慧与汗水。当地通过施用有机菌肥改良土壤结构,采用合理漫灌技术精准调控水分盐分,让抗盐碱水稻在逆境中扎下深根。经过不懈努力,280亩“五五抗盐碱水稻”长势远超预期,稻穗饱满、结实率高,经测产预测亩产可达350公斤以上。 作为策勒县800亩水稻种植面积中的核心试验田,这片高山水稻的成功试种意义非凡。从第一年的摸索起步到第二年的稳产丰收,“五五抗盐碱水稻”不仅验证了高海拔盐碱地种植水稻的可行性,更让当地百姓看到了增收的新希望。 依托此次试种成功的经验,当地已制定了扩大种植计划。明年将努力把高山水稻种植面积拓展至1000亩以上,并探索“稻渔共生”等多元模式,延伸产业链条。策勒县正以科技为翼,让盐碱地成为乡村振兴的“沃土”,也为全国高海拔高盐碱地区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疆经验”。 兰贵村党支部书记伊卜拉伊木·托合提如则满怀期待地说:“我们的水稻长得很好,现在请别人来帮忙收割。明年扩大种植面积后,我们就自己买收割机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策勒县的高山水稻产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下一篇:寿北水稻开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