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原来的“各管一段”转化为协作执法、共享监管信息,坚决彻底铲除这一教育“毒瘤”
打着专治厌学、网瘾旗号的“四维成长基地”,实是动辄殴打、虐待未成年人的魔窟,而且一再被举报,一再受处理,居然还能长期经营?
据报道,2023年,武女士将两个14岁的双胞胎儿子送到泉州的“四维成长基地”,接受心理辅导、体能训练,想不到孩子被打得遍体鳞伤,“通宵罚站、跪举水盆、扇耳光、关小黑屋、殴打”等,甚至耽误10多天的骨折造成孩子左髋部重伤二级。2024年,得知四维基地仍在扩大招生,武女士第二次报警。当年9月至10月,基地负责人向明胜及三名教官先后被刑拘。2025年9月,本案在晋江市人民法院开庭,择日宣判。

↑小武正接受治疗
所谓的“成长基地”,竟是虐待未成年人的魔窟。向明胜早在2021年8月就因故意伤害被行政拘留5日,且在武女士的孩子被打成重伤后,四维基地仍继续招生运营,还有孩子“因为逃跑被吊着打”。
根据报道,2022年,泉州市民政局为“泉州市四维未成年人成长指导服务中心”登记注册,属未成年人关爱帮扶项目。可见,“成长基地”并不是教育部门管理的教育机构,也不是由市场监管部门来监管的公司,而是属于民政部门监管的所谓“公益机构”,一直打着“公益”的旗号躲藏在监管的灰色地带里。
正是这一公益属性欺骗了部分家长,乃至让家长心甘情愿花钱将自己的骨肉送到这里。这一公益属性也提升了司法机关办理案件的难度,比如难认定殴打、拘禁行为的真实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向明胜一直没有受到严肃的法律处理。
所谓纠正厌学、网瘾的“成长基地”,本质上还是臭名昭著的“网瘾戒除学校”的变体。2017年,南昌的“豫章书院”以戒网瘾之名,长期对学生体罚、关“小黑屋”等,负责人最终被追究了非法拘禁罪。2020年,湖南14岁男孩子被送至“湘潭励铮素质教育学校”戒网瘾,3天后就导致腿部骨折。斑斑血泪,犹在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这类矫治学校、“成长基地”常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有的有办学资质,有的以公益机构的名义运营,几乎处于几头都难管的状态。而且,叠加了家长盲信所谓的“矫治手段”的因素,导致这类矫治学校成为了迫害未成年人的“法外之地”。
从“网瘾戒除学校”到“书院”再到“基地”“中心”,这类机构的名称更隐蔽、布局更分散,但是社会危害却不减反增,甚至有人还在利用社交媒体搞“焦虑营销”。比如据报道,知情人士称,向明胜妻子黄某桂的微信名至今仍是“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黄老师”,号称“10年办学经验,专注解决青春期孩子叛逆厌学、网瘾、抑郁等问题”。
残害未成年人的“成长基地”“矫治学校”,必须有人管,必须管起来。对于家长,要纠正“教育外包”的思想误区;对于长期以来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矫治学校,必须严管重罚。教育部门要严格核准办学资质,民政部门要管住“非营利性机构”,市场监管部门要查处虚假宣传,公安部门更应严厉打击暴力、拘禁行为。
说到底,需要从原来的“各管一段”转化为协作执法、共享监管信息,坚决彻底铲除这一教育“毒瘤”。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克鲜
上一篇:印度汽车爆炸案涉事车主身份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