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苦,大旱中救活的玉米,现在都泡烂了
创始人
2025-10-21 20:48:03
0

作者 | 何国胜

实习生 陈书扬

编辑 | 向现

一个红色大澡盆中装着两袋刚摘的玉米,澡盆由一条绳子交叉绑住,再由一农民从一头牵着走。农民穿着雨鞋,田地间的积水没过脚踝,澡盆半浮在两块田间的沟渠中,像一条小舟驶向地头。

这是2025年10月18日,河南省濮阳市范县西辛庄村青年王力在与南风窗记者的视频通话中,展示的当地农民抢收玉米的景象。

王力说,这已算是省力的方式。不临沟渠的地块,用手摘下来的玉米,要靠人背到五六百米开外,才能靠车运走。而往日那些在个把小时内就能收获一整片玉米的收割机,只能望着地里的积水“兴叹”,全不能下地。

西辛庄村共有1200亩农田,目前收了一半,还有五六百亩秋粮长在积水的地里,其中有些玉米已经发芽和长白毛。

已经发芽的玉米/受访者供图

村民张贵告诉南风窗,如果天气不转晴,剩下的秋粮估计还要20余天才能收完。而往年此时早已下种的冬小麦,还不知何时可以种下。

这一切都跟9月来断续下了一个多月的雨有关。

据河南省气象台监测,9月16日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221.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5倍,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

这场连绵秋雨不只在河南带来灾害。据新华社,9月中下旬以来,全国多地遭遇连阴雨,给秋粮收获带来困难,也对压茬推进秋种带来风险。其中,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不同程度受灾。

背着粮食走在泥泞地里的农民/受访者供图

这也不仅仅是2025年秋天的困境。在这场连阴雨之前几月,张贵他们经历了历史罕见的干旱。而现在,经过日夜浇水才保下来的玉米,在收获前又遭遇了从未有过的秋涝。

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郑大玮告诉南风窗,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前旱后涝”已成为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淮地区日趋常态化的气候格局。

而在这种变化下,一场关于农业系统韧性、基础设施短板与农民生计韧性的严峻考验,正随着雨带的北移,悄然降临。

收不了的玉米、花生

张贵记得,雨是从9月中旬开始下的。当时他们看到天气预报说有几天的阴雨天气,但没想到会下这么久。整一个月来,几乎没见过晴天,不是阴天就是雨天。

等到玉米、花生等秋粮收获时,雨仍不见停,种庄稼的人开始着急起来。

但,着急没用。张贵说,因为接连下雨导致地里积水和土壤过湿,以往常用的轮式收割机下不了地。机器一进去,轮子就陷进泥里动弹不得,只有履带式收割机能下积水不太多的田地。

但因为履带式收割机少,“只有县里有”,而且价格贵,“收一亩地要价近200元,收割效率也不如轮式”,张贵说,村里用上的人很少。

一村民现在积水的田中,水深几乎到其膝盖/受访者供图

张贵自家种得不多,他算过,用履带收割机的话不划算,“今年玉米一斤只能卖四毛五”,算下来会亏本,最后只能靠自己手掰玉米,再背到五六百米外的道路上。

张贵告诉南风窗,村里小农户都是同他一般手掰背扛,可因为村里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剩下的基本是中老年人,劳动力不够,效率不高。

而长在积水田地的玉米等不了太久。在跟南风窗记者视频通话过程中,王力掰开一些玉米的外衣,视频显示,里面的籽粒有些泛黑,有些已经生芽。

已经发霉掉落的玉米粒/受访者供图

河南商丘市西平县的农民焦二龙跟张贵一样着急。作为种粮大户,他种了500多亩的秋粮,其中玉米300多亩,花生200多亩。

10月16日,他告诉南风窗,玉米已基本收割,只剩几十亩还在地里,但200多亩花生,一亩未收。因为地里太湿,机器下不了地,而且履带式的花生收获机本就不多,这种时候更是难寻。

“种得少的靠人工收了”,焦二龙说,种得多的话,人工收的成本太高,“雇一个人可能(一天)150元左右”,所以他家的花生只能搁置着,继续在地里生长。

但接下来的“生长”可能会走向反面。焦二龙粗算过,截止到10月16日,200亩花生中,有近三成已在地里发芽。这意味着他今年的花生已经遭遇了近三成的损失。

剩下的七成,如果不能及时收获,也面临着同样的遭遇。焦二龙说,现在的问题不光是收获,如果天气不晴,花生就算收回去,也会因没法及时晾干而发霉腐烂。

这是普遍的困境。

村民在抢收玉米/受访者供图

除了晾晒,目前只能用烘干机(塔)将粮食烘干。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烘干机是“奢侈品”。焦二龙告诉南风窗,在他那里,只有一些大的粮食收购商才有大型的烘干设备,一般的种地大户和小农户都没有置办。

张贵说,粮食收购商虽有烘干机,但他们不太愿意满足小农户的烘干需求,更多是以低价收购农民的湿粮,买回去再自己烘。

“你爱烘不烘,不烘玉米都烂了,颗粒无收。”张贵说,据他目前的估算,“不少农户有三分之二的玉米因为发芽、发霉卖不出去”,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出售。

村民晒在地上、损毁严重的玉米/受访者供图

“今年种地都赔钱”

能卖的玉米也卖不上价格。

焦二龙告诉南风窗,因为没有烘干机,他的玉米从地里收割后,直接卖给了收购商。由于玉米水分太高,一斤只能卖四毛五,“往年正常的时候,一斤玉米能卖一块钱出头”,焦二龙说。

他算了一下,今年一亩地玉米的收入在400元到600元,而往年风调雨顺时,“一亩地玉米能卖一千三四(元),跟以前比,今年的收入减少了三分之二左右”。焦二龙告诉南风窗,正常而言,一亩地的各种成本算下来有六百元左右,“所以今年种地都赔钱”。

讲到此处,他又想起今年夏天大旱,他们在地里浇了两个月的水,一亩地成本200多元。“当时我们24小时都在地里,晚上就睡在地里”,他说,当时经过浇水,今年的玉米长势不赖,没想到秋天要收获了又遭这种天气。

部分已经收割的玉米地中,积水较深/受访者供图

“对于抗旱,还有机井可以抽水来浇,但对于涝灾,我们现在也没什么办法,只能靠自己抗。”焦二龙说,他们当地农田没什么排水沟渠,“公家没组织弄,个人谁弄?”

他说,若自己去挖沟渠,因为大家的田地互相挨着,容易引发冲突,“比如你在两家地之间挖沟渠,你愿意,别人不一定愿意”。

张贵所在村的田间有一些沟渠,那是2021年7·20大暴雨灾害后,村里组织挖的。但因为今年雨水多,排水沟渠和不远处的河道都被水灌满了。

而在这之前,当地的田里少有排水沟渠,“因为不需要”,张贵说,早年间他们那里很少在秋收时下这么多雨,所以大家不重视排水沟。

村民们进入泥泞的田地,都需要穿高帮雨鞋/受访者供图

那些排不出去的水积在地里,不只对玉米棒子产生“威胁”,还引发一系列的反应。王力告诉南风窗,往年玉米棒子收获后,秸秆也不会浪费,由收割机打碎后卖给养殖户,对方会通过青贮的方式保存下来做饲料。

“这种碎秸秆,往年的价格为120元/吨,但今年秋雨弄得玉米秸秆大都腐烂在地里,无法成为青贮饲料。”王力说,据他了解,现在很缺草料,很多大的养殖户都在抢购玉米秸秆。

“有些离河南近的地方,秸秆价格为350元/吨,一辆载重30吨的半挂(货车)起发。”他说。

不过,张贵和焦二龙等没有心思替养殖户忧虑,除了要把地里的秋粮收回来并尽快卖出去外,他们最担心的是秋种。

“按往年的农时,现在已经是播种冬小麦的日子。”张贵告诉南风窗,但因为秋粮迟迟收不了,秋种被迫延时,且不知道还要推迟几天。若太晚了,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导致减产。

在同王力的视频通话中,南风窗记者看到,一些早前已经收割的田中,水积得像池塘。王力说,秋收过后,重点任务是排水,但因为受灾面积大,“县里资源也有限,抽水机只有部分人家有”,多数人只能等天晴晒干。

暴雨前收割完的一块玉米地,已经成为了池塘/受访者供图

“前旱后涝”:北方气候新变化

张贵和焦二龙等大部分农民不知道,这场持续的秋雨,并非只是一次罕见的天气。

农业农村部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郑大玮告诉南风窗,此次北方的连阴雨和今年夏日河南等地的大旱,是近几年北方气候变化趋势——“前旱后涝”——的某种印证。

“前旱后涝有几种情况”,郑大玮说,有的年份是春末初夏的旱,盛夏的涝;有的年份则是盛夏干旱,随后旱涝急转或是秋涝。今年的河南就颇为典型:春末及盛夏两度干旱,到9月中旬后出现破纪录的秋雨。

接连下雨使得通往田地的道路也泥泞不堪/受访者供图

郑大玮分析称,这种气候变化,在大方面上与全球变暖有关。

“全球变暖后,北半球气候带整体北移,副热带高压(下称“副高”)也随之北扩。”郑大玮告诉南风窗,副高的北部和西部边缘是中国的主雨带,其北部和西部边缘移动到哪里,所处地方就会下雨。

“今年十月的副高位置,相当于过去七八月的。”郑大玮说,此时,黄淮地区仍在雨带里,水汽大量输入,才导致连阴雨。常年来看,国内主雨带五月在华南,七月到长江中下游,八月北上华北,九月就该南撤。

但近几年,副高提前北扩、迟迟不南撤,让华北、黄淮春末干旱,十月依然多雨,扰乱了以往的气候常态。

在这种变化下,北方农业面临的不仅是“灾年”,而是一场系统性挑战。

“过去北方农业长期应对的是干旱缺水”,郑大玮说,防涝方面相对薄弱,“农田的排水系统不完善,而且大家也不太重视,排水沟比较少,距离很远才有一个。”

玉米田中的积水/受访者供图

另外,农田的平整程度不高。“我们的农田远看是平的,近看其实不那么平整。”郑大玮表示,农田不平整不仅不利于排水,更会导致下雨过后同一片田中,有些点片可以种,有些无法下种。

此次秋雨导致的秋收困难,也给北方的农机类型提了醒。郑大玮称,北方的农机大都是轮式,一下雨就陷车。反观履带式农机,只要地不是太湿,它就能开动。

“随着北方降水增加,要增加履带式农机的生产,或者是那种轮式和履带式两用的农机。”郑大玮建议。

沟渠尽头,村民们将装着玉米的澡盆拉上岸/受访者供图

同时,应建立跨区域农机(包括烘干设备)应急调度机制,并配套绿色通行政策,确保灾害发生时设备能快速到位。

此外,在作物育种方面,北方农业过去主要考虑的是耐寒耐旱特性,难以适应当下愈发明显的暖湿化气候特征。

北方农业系统亟待调整

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郑大玮认为北方农业系统中一系列的环节需要调整。

除了需要建设农田排水沟渠,购置、储备烘干设备和更多履带式农机外,郑大玮指出,北方农业的作物结构和育种方向也需要改变。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方的降水偏多,曾推广过水稻。”郑大玮说,如今气候再次“暖湿化”,“那些排水很困难的低洼地,如果水资源有一定保障,现在可以考虑增加一点水稻”。

育种方向上,需要考虑耐热育种,“耐热育种在过去很少被考虑,现在不能不考虑了”。郑大玮称,耐旱耐冷育种也不能完全放弃,因为气候经常突变。同时,国家应储备救灾作物种子,以备绝收后补种。

郑大玮指出,北方农业的作物结构和育种方向也需要改变。图为稻农在稻田里抢收稻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针对今年夏涝、秋涝,黄淮地区很多红薯跟花生腐烂的情况,郑大玮建议,“以后这些作物可能要考虑垄作,不能平作,起垄更有利于排水”。

此外,在秋涝的情况下,小麦会被迫晚播,“晚播的小麦品种就得调整一下,整个栽培技术也要考虑怎样提高晚播小麦的产量”。

郑大玮还呼吁,要加强气候变化下农业灾害新特点、影响和农业系统对其响应和适应机制的研究。“这是基础性的研究”,他说,这些研究不清的话,农业系统的适应缺乏针对性,甚至可能产生错误的适应。

同时,还应建立具有应变性的农业体系——针对不同气候情景,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案和农业技术规程。

“过去的技术规程都是按常年气候定的,现在要研究异常年怎么管。”郑大玮说,“这几个方面都加强了以后,我们未来同等严重程度的灾害损失会比过去降低很多。”

部分已经收割的玉米地中,积水较深/受访者供图

10月19日,农业农村部的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已近七成。

黄淮海主产区天气逐步转晴,利于土壤散墒,秋收进度开始加快。其中,河南进入扫尾阶段,收获的大致进度是,河北近九成、安徽近八成、山东已过七成半。

焦二龙看了天气预报,往后几日虽没显示有大晴天,但雨势暂停,他的花生或有喘息之机。

在濮阳,天气预报显示,接下来几天有短暂的晴天。

10月18日,南风窗记者跟王力的视频通话中,看到一位村民在自己田里挖引水渠,他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播种小麦”。

(应受访者要求,除郑大玮外,文中人物为化名)

相关内容

美政府停摆3周,美官员:两...
当地时间10月21日,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约翰·图恩表示,共和党将...
2025-10-22 01:02:31
特朗普:哈马斯若违反协议将...
当地时间10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真实社交”发文称...
2025-10-22 00:03:01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举行就任后...
当地时间21日22时,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举行就任后首次记者会。会上...
2025-10-21 22:05:27
杨振宁名字中“宁”字来自安...
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103...
2025-10-21 21:43:54
供应链问题或致今年航空业多...
“中国的航空安全运营水平令人印象深刻,行业增长也极为迅速。尤其是中...
2025-10-21 21:28:23
男子坚持诉讼20年终为去世...
封面新闻记者 石伟10月20日,覃腾飞第9次代表母亲覃金华站上了法...
2025-10-21 20:51:19
深圳又一徒步者失联5天:监...
10月18日,在深圳大鹏半岛“望郎归”徒步路线失踪70余天的贵州男...
2025-10-21 20:49:33
河南人苦,大旱中救活的玉米...
作者 | 何国胜实习生 陈书扬编辑 | 向现一个红色大澡盆中装着两...
2025-10-21 20:48:03
高市早苗当选日本首相,专家...
当地时间21日,日本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在临时国会众议院首相指名选举...
2025-10-21 20:30:08

热门资讯

美政府停摆3周,美官员:两党暂... 当地时间10月21日,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约翰·图恩表示,共和党将继续推动众议院通过的拨款法案,并要...
特朗普:哈马斯若违反协议将面临... 当地时间10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真实社交”发文称,美国多个盟友表示若哈马斯继续违反...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举行就任后首次... 当地时间21日22时,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举行就任后首次记者会。会上,她指出政治安定依赖于强有力的经济...
杨振宁名字中“宁”字来自安徽怀... 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103岁。杨振宁与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一生的...
供应链问题或致今年航空业多花百... “中国的航空安全运营水平令人印象深刻,行业增长也极为迅速。尤其是中国国内航空市场以11%的复合年均增...
男子坚持诉讼20年终为去世母亲... 封面新闻记者 石伟10月20日,覃腾飞第9次代表母亲覃金华站上了法庭。2004年,覃金华受雇在茶园采...
深圳又一徒步者失联5天:监控显... 10月18日,在深圳大鹏半岛“望郎归”徒步路线失踪70余天的贵州男子蔡某的遗骸被寻获,已不幸遇难。1...
河南人苦,大旱中救活的玉米,现... 作者 | 何国胜实习生 陈书扬编辑 | 向现一个红色大澡盆中装着两袋刚摘的玉米,澡盆由一条绳子交叉绑...
高市早苗当选日本首相,专家警示... 当地时间21日,日本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在临时国会众议院首相指名选举中胜出,成为日本首位女首相。有媒体...
长沙地铁献血广告称“男性适当献... 近日,长沙地铁上的一则献血广告引发热议,广告称“适量献血能降低癌症发生率,尤其是男性。适量献血可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