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上的杨振宁
创始人
2025-10-18 21:07:28
0

时间的长河里,总有一些星辰,不因岁月流转而黯淡。

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百年人生,心系祖国。从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到上世纪70年代冲破重重阻碍回国访问,再到把大量心血倾注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中……杨振宁凭借杰出的科学成就在现代物理学发展中写下了浓重一笔,也以拳拳赤子之心点亮自己的璀璨人生。

杨振宁将自己的人生比喻为“一个圆”,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了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人民日报曾多次对杨振宁进行报道。今天,经社君撷取几篇文章,以飨读者,让我们共同缅怀这位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共同重温这段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

“不为传统的成见所束缚,他们大胆地提出了这个假说”

1957年2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原子核物理学的一个重大发现 我留美两科学家证明宇称守恒定律不是普遍的定律》,这篇文章报道了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的“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可以不守恒的思想”,后来两人也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人民日报关于杨振宁与李政道发现的报道

这篇文章中还写道,“这个新发现引起我国科学界极大的重视和反应。中国科学院特于昨日在北京举行了学术报告会”。参加这场报告会的,就有许多我们后来耳熟能详的名字:赵忠尧、钱三强、彭桓武……

其中,钱三强和彭桓武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这个发现将为正确地了解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规律创造条件,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理论的研究将因此而有新的发展”。

当天出版的人民日报第7版还专门配发了解读文章《宇称守恒定律是怎样被动摇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两弹一星元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于敏院士,这篇文章不仅对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成果给予充分介绍,更对他们敢于质疑、勇攀高峰的精神高度评价:

从大家所接受的传统观念看起来,这个观念是难以想象的。可是李政道、杨振宁二位教授却不为传统的成见所束缚,他们大胆地提出了这个假说。

这里还有一句题外话,于敏这篇文章发表以后,这个绝密了多年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已是20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于敏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解读文章《宇称守恒定律是怎样被动摇的》

1957年12月10日,瑞典斯德哥尔摩,杨振宁和李政道获颁诺贝尔奖。12月12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刊发了他们获奖的消息和照片,这是杨振宁的照片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上。那年,他35岁。

人民日报刊发的杨振宁和李政道获颁诺贝尔奖的消息与照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杨振宁与邓稼先少年相识,结下深厚情谊。他们的友谊,是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1971年7月,杨振宁回国访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见到了阔别多年的挚友邓稼先。1971年8月19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杨振宁回国访问的消息,参加会见的人员中就有邓稼先,这也是杨振宁、邓稼先两个名字,第一次一起出现在人民日报上。

当时,当杨振宁从邓稼先那里获知中国原子弹是自力更生制造的,他“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当他即将结束这次回国的“破冰之旅”时,邓稼先给他修书一封,结尾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1986年,邓稼先逝世。七年后的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第3版刊发了杨振宁撰写的评传《邓稼先》,这是他第一次以作者身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

人民日报刊发的杨振宁撰写的评传《邓稼先》

与一般的人物评传不同,这篇文章第一部分是从中国屈辱的近代史讲起的,在这部分的结尾处,杨振宁写道: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巨大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这篇文章中,杨振宁深情回顾了这位“亲如兄弟”的挚友传奇的一生。在谈及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时,他写道“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在讲到邓稼先在大漠深处做着“不能说”的工作时,他想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邓稼先逝世后,他在写给他的夫人许鹿希的信中说“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杨振宁给予邓稼先这样的评价:

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2021年,在杨振宁先生百岁生日庆祝活动上,他提起50年前邓稼先送给他的那句话——“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并表示:

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10年后,如果你再来和我谈中国科学的发展,情况会比今天更进步”

杨振宁于1999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他从事一线教学科研工作,为教育和人才培养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极大贡献,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1年6月23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杨振宁“对未来发展很乐观”》,在清华大学科学馆里,杨振宁坐在自己办公室的沙发上,戴着助听器,说了这样一句话:

“10年后,如果你再来和我谈中国科学的发展,情况会比今天更进步。”

当时,这位已届“望九之年”的科学巨擘,依然在研究、在畅想,在心系中国的科学发展和大学教育。这篇访谈文章中,杨振宁提出了“无目的的研究”和“有目的的研究”,这与今天提倡的“基础研究要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十分契合。

人民日报刊发的访谈文章《杨振宁“对未来发展很乐观”》

远见卓识,可见一斑。

杨振宁还在访谈中提出,“科学的发展需要时间、需要传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出来”“要尽快使得年轻人走到有可能有重大发展的领域中去”……他把对祖国朴素的情感,倾力灌注于教学相长的点滴之中。

身为科学大家,杨振宁还博学多识,对哲学、文学、艺术都有着深刻独到的理解。

2015年5月19日,在人民日报文化版上,杨振宁在一篇《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的文章中,谈到了两者间的关系。

科学之美是一种客观的美,无我的美,换言之,这种美不因人类的存在才存在。远在没有人类的时候,那些方程式就已经在支配着宇宙间的一切了。

艺术里的美是一种主观的美,有我的美,它是因为人类的存在才存在,并且因为人类的参与而升华的。

文中,杨振宁呼吁:“人们需要对艺术之美与科学之美都建立充分的了解与认识。”“好的科普工作可以帮助人们很小就建立起对于科学之美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对于美的更为全面、更为准确的理解。”

人民日报文化版刊发的杨振宁文章《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这是杨振宁喜欢的格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始终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对后辈的提携,不仅用智慧拓展了人类认知的边界,更用行动诠释了何为“将只手撑天空”的中国男儿。如今,他的名字已化作编号3421的小行星,在浩瀚宇宙中永恒运行。

科学星光不灭,先生精神长存。

相关内容

伊朗外交部:伊核协议限制条...
新华社德黑兰10月18日电(记者陈霄 沙达提)伊朗外交部18日发表...
2025-10-18 23:44:41
连战推荐下由绿转蓝!郑丽文...
郑丽文成功逆袭,击败了有众多派系支持、原以为可以稳坐钓鱼台的前台北...
2025-10-18 23:22:02
郑丽文掌舵的国民党或有3大...
国民党主席选举结果今天晚间揭晓,郑丽文获得65122票,以50.1...
2025-10-18 23:02:18
马英九“交棒”郑丽文,蓝营...
▎郑丽文发表胜选感言。图源:联合早报编者按10月18日晚,郑丽文胜...
2025-10-18 22:44:30
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基本达成...
日本多家媒体18日报道,执政党自由民主党与主要在野党之一的日本维新...
2025-10-18 22:05:58
郑丽文现身国民党中央党部谢...
海峡导报综合报道 国民党主席选举今天(18)日举行投票,最终胜出的...
2025-10-18 21:41:20
人民日报上的杨振宁
时间的长河里,总有一些星辰,不因岁月流转而黯淡。10月18日,享誉...
2025-10-18 21:07:28
丘成桐发文纪念杨振宁:启我...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
2025-10-18 20:25:36

热门资讯

伊朗外交部:伊核协议限制条款已... 新华社德黑兰10月18日电(记者陈霄 沙达提)伊朗外交部18日发表声明说,《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即伊...
连战推荐下由绿转蓝!郑丽文逆袭... 郑丽文成功逆袭,击败了有众多派系支持、原以为可以稳坐钓鱼台的前台北市长郝龙斌,当选新一任国民党主席。...
郑丽文掌舵的国民党或有3大转向... 国民党主席选举结果今天晚间揭晓,郑丽文获得65122票,以50.15%的得票率当选国民党新一任主席,...
马英九“交棒”郑丽文,蓝营权力... ▎郑丽文发表胜选感言。图源:联合早报编者按10月18日晚,郑丽文胜选2025年国民党主席选举,引发台...
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基本达成共识... 日本多家媒体18日报道,执政党自由民主党与主要在野党之一的日本维新会已就联合执政基本达成共识,预计于...
郑丽文现身国民党中央党部谢票,... 海峡导报综合报道 国民党主席选举今天(18)日举行投票,最终胜出的前民代郑丽文晚上现身中央党部谢票,...
人民日报上的杨振宁 时间的长河里,总有一些星辰,不因岁月流转而黯淡。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
丘成桐发文纪念杨振宁:启我后学...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
权威数读|一周“靓”数 全国秋粮收获超过六成;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千万辆;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每年均超过30万亿元……本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