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肺癌,吸烟很可能是第一个联想词。然而,这样的刻板印象正被打破。
今年9月,国际肿瘤学期刊《肺癌》刊发了一项基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癌患者16年临床数据的研究。该研究通过随访、病历数据,揭示了中国肺癌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非吸烟者和年轻女性正成为肺癌的主要受害者。依据该研究,女性肺癌患者的占比从2006年的29.9%持续升至2021年的59.5%,超越男性。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复旦大学胸部肿瘤研究所所长陈海泉是该研究通讯作者之一。他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该研究代表了国内乃至国际肺癌流行病学认知的重大改变,为肺癌的早期筛查与诊治指明了新方向。
与此同时,陈海泉强调,吸烟导致的肺癌作为一种肺癌亚型,是快速致命的。 “呼吁禁烟仍然非常重要,因为戒烟可以有效预防这种快速致命的肺癌。但‘不吸烟的肺癌’检出率已远超过了‘吸烟的肺癌’,而当前国内肺癌筛查策略偏重于后者,需要更新。”
图/视觉中国
将“亚临床患者”较早筛出来
“年轻女性和非吸烟者,已成为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高检出率人群。”谈起这项研究的最重要结论,陈海泉如是说。
肺癌目前仍是国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有多种不同的病理类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王群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肺癌大体分为非小细胞癌和小细胞癌,前者最为多见,主要包含肺腺癌、肺鳞癌。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就是肺腺癌的一种。相比实性结节,在胸部CT等影像学手段下,磨玻璃结节看上去像玻璃一样透明。
苏北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徐兴祥发现,许多早期肺癌患者最先检测出的都是肺部结节。90%—95%的结节都是良性的,恶性结节有明显的临床特征,例如结节大小在8毫米以上,周围血管向病灶聚集等。磨玻璃结节型肺癌一般情况下发展很缓慢,手术窗口期较长,治愈率高。
相比快速致命的肺癌,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占据肺癌“新C位”并非突然。从临床诊断来看,肺癌类型分布已发生了变化。“过去教科书上写,肺鳞癌占50%,肺腺癌占20%—30%。现在疾病谱变了,国内主导的病理类型是肺腺癌。具体比例不恒定,有医疗中心报道70%以上,总体上肯定超过了50%。”王群指出,2010年后,尤其疫情后胸部CT广泛使用,肺腺癌的检出率大幅升高。
陈海泉团队早在2011年就关注到了这一变化趋势。当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开展的肺癌筛查试验首次证实,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能发现更多早期肺癌,并显著降低肺癌死亡率。此后,全球范围内,基于LDCT的早期肺癌筛查工作开始不断推进。2018年,《中国肺癌杂志》刊发了《中国肺癌低剂量螺旋CT筛查指南》 (以下简称《筛查指南》),最新修订于2023年。
LDCT开始普及后,陈海泉团队于2013—2014年在上海市闵行区社区启动了一项肺癌筛查工作,拿到了11000多位肺癌患者的数据。“当时国际主流流行病学结论是,肺癌患者中80%以上是吸烟者,超过60%是男性。而我们的筛查结果是女性多、不吸烟者多,这挑战了西方学界的传统认知,因此论文一度非常难发表。”陈海泉回忆。
另一个重要的错位是,欧美国家筛查的是重度吸烟者和55岁以上人群,筛查出的肺癌类型主要是实性结节肺癌,早期肺癌比例约60%。而陈海泉发现,上述闵行区筛查中早期肺癌的比例为80%,其中70%都是磨玻璃结节型肺癌。
“上海多家医院的40岁以上员工都参与了筛查,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平时身体正常的同事都查出肺癌来了。当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有2000多人参与,查出18例肺癌,除了一例经典的实性结节肺癌,来源于一位吸烟男性,其余都是女性不吸烟者的磨玻璃结节型肺癌。”陈海泉说。
此后数年,陈海泉团队陆续搜集了上海、山东、江苏、广东等多地共 6家医院的患者数据,得出了相似的结论。2020年,这一研究结果发表于美国胸外科协会旗下的《胸心血管外科杂志》,标志着国际学界开始正视东亚人群肺癌流行病学特征的改变。王群也提到,他所在医院近年的肺癌手术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患者中女性占比超过80%。
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却很复杂。在徐兴祥看来,以往认为吸烟与肺癌的强关联,主要针对的是非小细胞癌中的肺鳞癌和小细胞癌。肺腺癌患者中很大部分一直都是不吸烟的女性,可能跟二手烟、厨房油烟等烟雾环境有关。但多位受访者表示,这类肺癌的成因还有待更深入研究。
“总体来说,肺癌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包括遗传因素,例如个体直系亲属中有肺癌患者的,那么该个体就一定程度上易感。我接诊过一个患者,4代人当中有6个患有肺癌。”徐兴祥说,更重要的内因是免疫功能,若近期生活压力很大,免疫功能下降,或本身患有免疫系统疾病,那么身体对肿瘤的监控和清除能力就会下降。而外因就是吸烟、接触射线等诱发肺癌的行为。
王群则认为,胸部CT技术的精进与普及,将原来的“亚临床患者”较早筛出来了。原本这些患者没有症状,病灶进展缓慢且伴随终身。“在偏远农村进行筛查,男性肺癌患者就会比女性多,经济条件越好的地方CT做得越多,女性患者就显现出来了。而且随着控烟工作推进,男性作为主要烟民群体,戒烟人数更多,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肺癌检出率。”
过度与不足
接受采访时,陈海泉刚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国际胸部肿瘤外科大会上做过汇报。该大会由美国胸外科协会主办,是胸部肿瘤的国际盛会。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胸外科主任大卫·琼斯是大会主席,他在给《中国新闻周刊》的回复中表示,陈海泉团队的数据非常难得,他相信中国的研究结论在国际上也同样适用,目前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研究已支持这一观点。
“全球都在期待更多大规模临床试验数据,来证明筛查非传统高危人群与不筛查相比,可以进一步降低肺癌死亡率。”琼斯称。
目前,全球肺癌筛查策略近乎统一。美国癌症协会2023年最新修订的筛查指南划定了高风险人群:年龄50—80岁,吸烟史超过20包年(每天吸烟包数×吸烟年数)的吸烟者,以及戒烟不足15年者。国内《筛查指南》长期借鉴这一标准。
琼斯指出,近年来学术界越来越认识到,肺癌筛查应扩展到吸烟史和高龄等传统标准之外。部分临床试验表明,家族史、种族和性别可能是肺癌筛查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职业暴露史、有一级亲属确诊肺癌三类高风险人群。
但继续扩展筛查范围则遇到了阻碍。多位受访者指出,欧美国家多年来一直难以扩展筛查范围,主要受保险制度制约。而在中国,陈海泉则认为筛查过度与不足并存。“目前的筛查水平已能筛出大量早期肺癌患者,但医院里中晚期肺癌患者仍很常见。我问这些患者之前是否做过筛查,基本表示没做。因此很多地方是有筛查条件,但筛查意识不足。”此外,陈海泉指出,在西部医疗欠发达地区,肺癌检出率低,一个重要原因是医疗水平没跟上,医生不认识早期肺癌。
过度筛查的现象也很常见。据陈海泉了解,部分患者手术之前平均做过3次以上的CT检查。“有些工作单位效益好,让员工每年无差别做CT,当成是福利。这完全是适得其反。”
在王群看来,国内《筛查指南》涵盖了高风险人群,这一标准根据全球长周期肺癌人群统计分析得出,是经得起检验的。但不能说它覆盖了所有应筛人群。理论上,肺癌筛查当然越早做越好,但筛查的部分支出由国家医疗承担,所以存在经济性考量。有研究表明,非高危人群做肺癌筛查,并不能显著减少肺癌死亡率。当下,大部分临床研究都支持50岁或40岁以上群体做筛查,未来也许可以向40岁方向扩展。但放松哪怕一岁,筛查人群都将大幅扩大,目前医疗资源还难以负担。
多位受访者表示,过早、非选择性的筛查存在过度筛查的风险,继而会引发过度诊断和治疗,各种手术风险也随之上升。因此,扩大筛查群体的必要性尚有争议。
目前,肺癌筛查的最优手段仍是LDCT。陈海泉表示,对于实性结节肺癌,CT筛查总体准确率为70%—80%,而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检测准确率可达95%以上。他建议传统高危人群按照《筛查指南》要求,一年一次或两年一次进行筛查。
但CT检查仍有局限性。徐兴祥指出,LDCT分辨率有限,很难发现已形成的小肿瘤和结节。就算是高分辨能力的CT(如PET-CT),小结节也不容易发现。而且CT本身是形态学检查,无法获得结节目前的代谢状况、癌变倾向等。因此CT只是初筛。
与其他非病理学检测一样,CT检测也会存在假阴性、假阳性的情况。徐兴祥接诊过一些患者,其病灶长得很像癌症病灶,代谢也很高,但是开胸手术后发现不是肿瘤,而是良性的肉芽肿。不过,这种情况在大型专科医院出现不多。陈海泉指出,国际肺癌研究学会设定的良性率上限是15%,而他的团队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上限可控制在8%左右。据陈海泉观察,持续存在、缓慢进展的磨玻璃结节的良性率不到5%。
“‘结节焦虑’很普遍”
多位受访者都接诊过主动想要手术的结节患者。他们的病灶可能进展很慢,即使一两年后来复查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但一旦知道自己有结节,就会陷入健康焦虑。
早期结节性质的临床诊断十分重要。徐兴祥建议,高风险或已出现剧烈咳嗽、痰血等显著症状的人,应尽快前往胸外科专科医院,由会诊团队综合判断结节的危险性。在确认高危结节、病灶代谢程度高、恶性可能性大的情况下,才有立即手术的必要。而《筛查指南》对大部分结节患者的建议都是随访治疗。
“查出肺结节的患者通常都有手术的诉求,目前国内的‘结节焦虑’很普遍。”王群说。据他了解,在日本,针对1厘米以下的纯磨玻璃结节,大医院已主张随访为主。但还是有不少日本外科医生仍然在为这些患者做手术,“大医院不做小医院做”。
王群现在仍能遇到一些4毫米以下结节的患者要求手术。这类结节称为微小结节,临床上不建议做鉴别诊断。《筛查指南》只提出5—6毫米以上结节考虑随访。“现在不论普通CT、PET-CT还是穿刺检查,对4毫米以下结节都没有鉴别能力。当下共识是,医生不能‘去幼儿园里抓坏人’。”王群强调,这是防止过度治疗和医疗资源浪费的重要手段。
但目前在AI技术加持下,CT筛查能力快速提升,2—3毫米的结节也能筛查出来。王群说,想象一位中年女性,上有老下有小,一查出有结节,肯定“吓得要死”。即使看上去像良性,但患者称“不开刀睡不着觉”,这种情况下,医生只能选择手术。
磨玻璃结节型肺癌患者尤其容易选择草率手术。陈海泉指出,这种肺癌被视作肺癌自然病程中的一个阶段。过去的认知是,肺癌一旦发现,75%都是晚期,5年生存率不超过15%。但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即使不处理,5年内进展通常都很慢,很可能5—15年后才会进展为致命性疾病。
因此,对于这类患者,陈海泉团队提出“治愈窗口期”理念。此类患者经过局部切除,在不清扫淋巴结的情况下,5—10年内不复发的比例是100%,也就是能做到完全治愈。“在窗口期,只要做手术就都能够治愈,有些病人可能8—10年都在窗口期里。虽然医生没办法在当下去预测病人3—5年内的疾病进展,但是今年在治愈窗口期、明年就进展为致命性肺癌的案例还没出现过。”陈海泉说。
他建议,首先,窗口期患者如果近期生活中有更重要的事情,比如职业生涯变迁等,完全可以将手术的优先级放低一点,第二年再来复查。
其次,为避免过度诊断,医生需评估患者病程长度和预期寿命的关系。如果预期寿命很长,但疾病短期内会进展到致命的程度,则建议手术。过去,肺癌手术一般要做肺叶切除和淋巴结清扫,如今陈海泉发现,磨玻璃结节型肺癌只需做局部切除或者肺段切除,不需要清扫淋巴结。“手术不要往大了开。”
不过,肺癌年轻化的趋势仍不可忽视。徐兴祥接诊过19岁的男性病例,陈海泉在研究中也发现过9岁的肺癌患者。青少年磨玻璃结节型肺癌的检出率正在上升。因此,在《筛查指南》规定的筛查人群之外,陈海泉建议实施“低龄、低频”筛查策略,也就是建议非高危人群在30岁前执行一次基线筛查,如果没有需要特殊注意的病灶,复查时间可以是5—10年,从而将身体损害和医疗资源浪费控制在最低限度。
多位受访者指出,肺癌筛查策略的更新是一个长期过程。王群举例称,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把“肺原位癌”改称为“肺腺体前驱病变”,也就是说,肺原位癌在国际上已被“废除癌籍”,也被清出了医保行列。但在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数据仍将肺原位癌纳入恶性肿瘤范畴。在王群看来,原位癌不扩散不转移,手术治愈率100%。不复发又不转移的癌确实没必要再称为癌。“我们需要做更多临床研究,来推动更符合国情的指南和规范。”
记者:周游
下一篇:博尔顿,自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