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商业航天陷入“星多箭少”的供需困局时,一家成立仅三年半的民营企业,却以连续成功的火箭发射与不断下探的成本,成为商业航天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2025年10月11日10时20分,在山东海阳万米金滩的欢呼声中,引力一号(遥二)·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下称“遥二”)拖着焰尾刺破苍穹,将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数天宇星01、02星共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作为全球运力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遥二的成功发射不仅让东方空间实现了从技术验证迈向商业运营的关键一步,也意味着引力一号系列从商业性质上开始承担组网任务,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国中长期商业航天市场‘星多箭少’的供给压力。”10月11日,东方空间(山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东方空间”)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彭昊旻在接受经济观察报专访时表示。
如果说运力决定了火箭能将多少卫星送上太空,那么价格则决定了有多少卫星能负担得起这张“太空船票”。彭昊旻介绍,遥一已将单位公斤发射成本从行业传统的10万元至15万元降至4万元以内。而随着生产模式的优化,遥三及后续型号的成本预计还将进一步降低10%至15%。
作为商业航天领域的新势力,东方空间的实践揭示了民营航天企业如何在巨头林立的领域中,寻找生存与发展的缝隙。东方空间采取了务实的技术路径,确立了“固液并存、循序渐进”的研制思路。通过固体火箭快速打开市场,同时布局液体火箭研发以实现长远发展。
埃隆·马斯克旗下的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是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领军企业,当前,其主力运载可回收型火箭猎鹰9号单位公斤发射成本约为3,000美元(约2万元)。“公司将下一代液体火箭瞄准单位公斤发射成本对齐SpaceX。”彭昊旻表示。
对于东方空间来说,一场关于商业航天经济性与可靠性的更深层次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