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应该从从容容、游刃有余,现在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睁眼说瞎话,你在哽咽什么啦?你在哭什么哭,没出息!”
看到这段文字,想必你的脑海中已响起熟悉的旋律。过去几天,台湾民进党民代王世坚早年的一段视频被音乐博主改编成歌曲《没出息》,引发众多网友二创,成为火遍海峡两岸的“洗脑神曲”。有台湾媒体表示,《没出息》配上极具戏剧张力的表情与肢体动作,在岛内常用社交平台上疯狂传播,让人一听难忘、直呼“洗脑”,热度甚至比《挖呀挖》更让人“上头”。
《没出息》为啥能那么火?透过这个“海峡两岸娱乐热点”,我们又能读到哪些启示?
一、网友嘲讽,是谁没出息?
有人认为,《没出息》之所以火是因为踩中了公众的共鸣点,“从从容容”到“连滚带爬”,道尽了生活中的窘迫。然而,这个观点只是对了一半,这种看似“小确丧”的梗,其实并不只是年轻人表达情绪的一种自嘲。“没出息”的共鸣点,更多的是对台湾疯癫政客的“审丑”,对台独势力的嘲讽。
根据台湾岛内民调,“台独头子”赖清德“声望”接连下跌,已创下新低。台湾民进党当局在两岸关系上挑动对立,在民生福祉上“画大饼”,并且掏空家底大搞卖台行径,不仅被台湾主流民意抛弃,也让全体中华同胞愤怒。此刻,“没出息”的嘲讽能引发两岸的共鸣,也就不难理解了。
据报道,台湾网友制作的《没出息》MV得到狂赞,评论区称“台湾所有‘没出息’的政治人物,让台湾的前途‘连滚带爬’”。有网友揶揄台湾当局越来越没出息,“先是四个优先,再来三大策略,结果两头空空,全是一派胡言”。
相关视频的评论区,众多台湾网友还在声讨赖清德当局在花莲马太鞍溪堰塞湖洪灾中处置不力,反而将民众自救包装成自己的政绩,可谓是没出息至极。
最近,讲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正在热播,也为“没出息”添了一把火。许多网友表示,一定要统一,不然怎么对得起牺牲的先烈。然而,民进党当局把持下的台湾,“懂你就是不做,没有最扯,只有更扯”,反而导致两岸交流不断退步,被批“没出息”已是非常礼貌了。
“台湾作词,大陆作曲,这就是两岸一家亲”“唱得好,唱出赖清德的丑态”……目前,在两岸网友的神评论助攻下,《没出息》已成为“讨绿伐独”歌曲,而且热度还在持续上升。
网友关于《没出息》的二创 图源:社交平台截图
二、年轻人表达立场有自己的方式
有台湾作家表示,你问为什么《没出息》火了,唱到众人心坎里,那就像一路走来饱经风霜的老父亲,痛心疾首,恨其不争地骂你“没出息!”那内核是什么,是爱之深责之切……
两岸关系向来是关注的焦点,从《没出息》戏剧性的爆火中,也能看到两岸青年对台湾时局的看法,他们正用一种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
台湾知名博主二创改编的《民进党没出息》,用年轻人玩梗的短视频,表达对台湾当局的失望。歌词中尖锐指出其“拿出的政绩少得可怜,拨了一堆预算找人来舔,双重标准至极”等,并为赖清德拭泪场面配上“睁眼说瞎话,你在哽咽什么”,嘲讽值拉满。
对于“台独”势力粉饰政绩、污蔑大陆对台政策、献媚外部势力等所作所为,中国大陆网友同样对台湾爱之深则责之切,催生出不少有思想、有内涵的二创。比如,“早点谈统一确实从容又游刃有余,‘台独’的后果只能是连滚带爬去,统一那天谁要是哭哭啼啼,那是真的没出息!”
二创热潮也引发了海峡两岸网友的真诚互动。比如大陆网友的一个二创版本中“乡音未改,依旧很浓,却忘了家乡的面容”的歌词,就得到了台湾网友的热情回应:“用力支持”“同胞你太有才了”“游子心境,悲痛”……
有人评论说,这是两岸人用玩笑撕开了某些人刻意制造的“隔阂”。据报道,有“台独”分子一直在呼吁搞“陆禁”,禁止台湾人民使用抖音等大陆软件,妄图切断两岸文化交流。不得不说,这是真的没出息!
台北风景 图源:视觉中国
三、有出息的年轻人,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网友有这么一个比喻,如果把两岸交流比作一条河流,这样的网络热梗就像无数小舟,在民间往来穿梭。它们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在不知不觉中连接起两岸的年轻人。
《没出息》已成为一个引发两岸青年共鸣的文化符号,更折射出两岸青年在网络时代共享的文化密码与情感频率。从数年前两岸都爱讲“洪荒之力”到如今爆火的《没出息》,网络流行文化常常以其轻盈而富有弹性的方式,在两岸青年之间搭建起一座相互联结的桥梁。
这种联结首先源自日常生活的共鸣。成长于数字时代的年轻一代,习惯于在短视频与社交平台上分享美妆穿搭、美食旅游等生活内容。无论是《没出息》中“匆匆忙忙、连滚带爬”所引发的共鸣,还是螺蛳粉、魔芋爽等在台湾年轻人中的流行,这些基于微观、日常的叙事,以共同兴趣为基础的“柔性交流”往往更具持久力,让两岸青年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情感联结。
而集体共创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联结。在一些社交平台上,两岸青年围绕同一文化内容展开实时互动、模仿改编与观点碰撞。比如《没出息》在大陆爆红后“返流”台湾,引发岛内网友新一轮创作热潮,这不仅消弭了一些文化认知的偏差,也在两岸的接续创作中不断丰富着内涵。
更重要的是,一些网络流行文化还在潜移默化中唤醒了两岸青年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尽管台湾当局曾通过削减文言文、中国历史地理等内容,试图拉开两岸之间的文化距离,然而近几年,大陆的影视剧、音乐等正通过网络将一幅跳脱课本与说教、充满烟火气的中国图景,立体真实地展现在台湾青年面前,让历史和文化变得可触可感,让中断的对话重新连接,让共同的文化基因得以唤醒。
“理解,往往始于会心一笑;共鸣,常常来自意想不到的地方。”有人说,即便隔着海峡,中国年轻人依然能在同一个节奏中找到共鸣。
我们有理由期待,两岸有出息的年轻人,将带给我们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