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凤凰卫视报道,从天津上合峰会到北京九三阅兵,普京这次率超豪华代表团的超长时间访华,成为俄乌冲突以来他最重要的一次外交突破。这一趟中国行,他的收获是他在其它地方都难以实现的,从多边到双边,从经贸拓展到情报军事,从战略增近到矛盾探讨,普京在中国搭建的外交大舞台上如何拨动着地缘时局?
Part.1
8月31日到9月3日,中国外交迎来盛会连连。首先,来自全世界2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齐聚中国天津,出席上合组织峰会。随后,26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又在北京出席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活动。在接连举行的外交盛会中,最引人瞩目的嘉宾之一,无疑是俄罗斯总统普京。
自2000年上任总统,到2025年9月的25年时间里,普京已到访中国20次,停留时间累计达到了47天。而这次访华,停留时间四天之长,外交使团人员规格之高,又创下历史之最。
“上合峰会+双边会谈+阅兵仪式”的行程设计绝非偶然,回望普京过往的访华记录,除了2018年出席青岛上合峰会用时3天之外,多数停留不超过48小时。而此次打破惯例的“加长版”行程,恰恰又处在西方媒体持续炒作“中俄联盟”的敌意话术背景之下,中俄却通过实实在在的日程安排向世界宣告:两国关系不针对第三方,也不会受到第三方干扰。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田德文:中俄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此为大国间的最高规格。普京现在在在国际舞台上有三大诉求:反抗美西方军事压制、反对国际孤立、反对经济制裁。普京此访在这三方面意义重大,故其携庞大政府及商界代表团访华。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俄方高度评价此次普京访华。俄乌冲突持续期间,俄罗斯将对外出口主要方向转向亚太,中俄贸易对俄经济至关重要,在美国威胁制裁的背景下,中国在俄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分量加重。普京此访任务重大,将谈及中俄的全球战略、地区及经贸合作,备受期待。
在过去二十余年间,普京总统多次到访中国。北京、上海,西安、厦门,众多中国城市留下他的足迹,也见证了中俄关系的发展与深化。
有眼尖的中国民众发现,此次普京在华期间乘坐的总统轿车奥鲁斯,居然破天荒地挂上了中文车牌。俄罗斯记者帕维尔·扎鲁宾还专门拍摄视频,介绍总统专车车牌上的数字8所蕴含的特殊意义。“数字‘8’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特别吉祥的数字,它象征着繁荣和财富。而在俄罗斯总统的车牌号码上,正好有两个‘8’。”
此次跟随普京访华的代表团规模庞大,而且层级极高。包括了俄罗斯三位副总理、十多位部长以及一些联邦部门负责人和各大企业代表。除俄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外,代表团还包括俄央行行长纳比乌琳娜,以及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阿列克谢·米勒等重量级人物。
按照俄罗斯媒体的说法,这是一次“国家级的集体访华”,这是过去二十多年都未曾出现过的外交现象。这表明中俄双方的会谈不会仅仅局限在合作框架层面,而是直击两国的战略核心,涉及安全、经贸、科技等多个关键领域。
Part.2
带着大半个内阁访华的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日程安排可以说十分充实,在天津出席上合组织峰会的两天时间里,普京就进行了十多场双边会晤。其中普京与印度总理莫迪会面的新闻被媒体笑称最有料,峰会开始前,莫迪与普京在会场门口相互拥抱致意,随后莫迪拉着普京的手,两人满脸笑容地走进会场大厅。
而在正式会议结束后,莫迪打破常规,坐上了普京的总统专车,两人在车内并肩而坐,一对一私聊了近50分钟,随后前往新的会场进行俄印双边会谈。据俄方记者称,普京与莫迪在专车里私聊的决定是“临时做出的”,此前并没有人知情。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见面中,双方聚焦于黑海地区的安全架构,试图重塑中东博弈格局。在与伊朗总统佩泽希奇杨的会谈中,讨论了以伊冲突和伊朗核计划等议题。与亚美尼亚总理帕希尼扬的会晤,也颇受关注。此外,普京还与塔吉克斯坦、越南等领导人进行了会晤。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特朗普贸易战背景下,印度仍坚持与俄发展合作对话,侧面反映普京此次中国之行成果丰硕。中俄双边会晤及中俄蒙三国领导人多边对话,积极推动了地区合作与稳定。普京访华有助于增强联合国、上合组织及金砖国家间的互信。《天津宣言》强调反对霸权、单边主义,支持多边主义,体现上合峰会成员国在全球和地区治理上有思路、有行动,助力全球秩序健康发展。
9月2日凌晨1时20分,连续工作16小时的普京乘车从天津赶赴北京,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活动。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中俄外交合作与对话机制全面且细化,涵盖领导人定期会晤、总理会晤及政府间工作委员会,全方位推动中俄关系积极发展。据媒体报道,中俄签署30多项备忘录,通过多部门专业对接合作,中俄经贸、社会、人文合作稳步推进。普京访华期间,双方在中俄合作、地区及全球治理方面达成广泛共识。
Part.3
9月2日上午,看不出一丝倦容的普京进入人民大会堂。会谈过程中,在涉及中俄两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双方及时协调立场,推动两国关系取得更大进展。普京也表示,目前的俄中关系体现了高度的战略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除了俄乌冲突以及中东局势,中俄两国在国家安全层面达成了新一轮的战略合作共识。联合军演、反恐合作,在国际安全机制上的配合,都会进一步强化与升级。
普京此次出访的成果还体现在中俄双方签署的二十余份合作文件上,内容涉及军事、能源、航天、人工智能、农业、科研等多个领域。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田德文:
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对俄罗斯至关重要,已占其外贸约30%,而去年俄罗斯外贸额下降近9%,若继续下去,俄将陷入被动。中俄均希望经贸合作提质升级,此为双方共识。地缘政治层面,俄美关系若缓和、美国部分取消对俄制裁,俄罗斯将如何应对,也是观察的焦点。当前俄经济困难,未来是否调整策略,仍存不确定性。
此次普京访华,中俄又签署了一份为期10年的能源合作路线图,其中最重要的条款是:双方能源贸易中人民币和卢布结算比例将提高至80%。有分析认为,俄罗斯未来可能允许中国企业更深入地参与其北极油气项目,而中国则向俄罗斯开放页岩气技术合作。这种合作深度,则是西方世界最不愿看到的。
此外,中俄还将联合推动建立“欧亚能源互联网”,通过特高压输电技术连接中亚、俄罗斯和中国电网,实现跨国调配。
可以看到,从石油、天然气到粮食、稀有金属,双方的战略互补正在迅速固化。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田德文:
去年中俄贸易额达2448亿美元,规模庞大。俄罗斯对华能源出口已近中国能源进口的20%,若“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线及LNG运输问题解决,俄对华油气出口有望增至40%,深刻影响世界能源格局,削弱美西方霸权。中俄能源贸易中,约90%以人民币结算,余下以卢布结算,这对突破美元霸权意义重大。
9月2日上午,中俄蒙三国元首进行了第七次会晤。
这次会晤后,中俄蒙三国正式确认“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的修建。这项工程完工后,俄罗斯每年向中国输送500亿立方米天然气,合作期限30年。
除此之外,中俄蒙三国还宣布启动“新东方通道”计划,建设一条从中国天津港经蒙古国直达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继而连接通往欧洲的铁路网络。这条新的铁路大动脉通车之后,中欧班列从中国到莫斯科的时间从现在的14天缩短到9天,运输效率提升了35%。
Part.4
在9月3日的北京天安门广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隆重举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普京的出席就是对外界宣示:中俄不仅是当年反法西斯战争的战友,也是今天紧密合作的战略伙伴。在此次访华之前,普京表示纪念苏联和中国人民抗击德国纳粹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经历,对两国具有永恒的价值。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田德文:
普京出席九三阅兵意义重大。此举表面与中方共同捍卫正确的二战历史叙事的姿态,近年来美西方试图在欧洲弱化苏联、在中亚淡化中国的作用,这不仅违背历史,更可能动摇战后世界秩序,威胁人类和平发展。普京此行既是对中国人民抗战精神的认可,也是对中俄在二战中核心地位的肯定。
9月3日,在天安门城楼上,中俄朝三国领导人并肩站在了一起,共同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阅兵仪式。这也是自冷战结束后,中俄朝三国元首首次一起出现在正式的外交场合。这也是中俄朝元首时隔66年共同亮相公开活动。
随后,金正恩受邀乘坐普京的奥鲁斯总统专车,一同前往北京钓鱼台国宾馆。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田德文:
俄朝现为准同盟关系,双方合作源于美西方长期孤立遏制。若此态势不变,俄朝合作前景难测。例如,若俄向朝输出常规武器技术,东北亚安全格局将剧变;而朝军力弹药可补俄短板,如倾力援俄甚至可能影响俄乌冲突走向,美西方的反应值得关注。俄朝合作已引发美西方高度警惕与恐惧,未来俄朝关系走向,或是对美西方施压的一种反制。
普京总统的此次对华访问,不仅仅是一次外交访问,更可能是一次战略突破,未来的世界格局,可能就在这几天被悄然改写。
行程的长度,反映了中俄两国的合作深度;议程的密度,诠释了战略协作的高度。
克里姆林宫直言普京访华的感受是“宾至如归”,在轻松的氛围下,超预期地完成俄罗斯想要办的事情。这一评价这不仅凸显了中俄之间高度的战略互信,也体现出今天的中国,对俄罗斯,乃至全球事务的影响能力。也许,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的那句话就是最好的注脚:当今世界任何问题的解决,都很难离开中国。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中国为普京访华提供了重要的外交平台,其开展的多边与双边外交活动,是俄罗斯外交的重大胜利。俄罗斯一直谋求打破西方孤立、增强地区影响力,普京此访实现了这一目标。中俄关系战略稳定,对中国和平发展意义重大,两国互为邻邦,稳定关系为彼此提供了坚实后盾,助力应对西方战略威胁。我们既看到合作收益,也正视风险压力,相信中俄有足够智慧应对挑战、降低风险。
制片人:王瑞
编导:易晏
编辑:王津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