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经验】
□ 本报采访组
前不久,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办理的一起“妻子被撞,丈夫拦车致肇事逃逸者受伤”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法院判决拦阻的丈夫是自助行为,免责,并驳回了受伤的原告全部诉请。此案被各界盛赞“让错者担责而非伤者必有理”,守护了公平正义。
“长期以来,‘谁弱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思维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一度引发群众陷入‘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两难境地。人民法院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跳出过去的司法惯性,明辨是非、惩恶扬善,为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杨浦法院副院长叶兰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介绍,杨浦法院创新形成审前“三个效果预判机制”、审中“专家意见辅助机制”、审后“法治宣传预防机制”,助力法官全面审理案件,进而推动全社会法治理念的进步与变革。
在案件审理前,杨浦法院要求法官从五个维度预判判决结果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即:预判判决结果与社会公众朴素正义感的契合度,强化公众舆论与社会反应预判,注重对社会运行与经济发展影响度的前瞻性判断,关注类案判决与法规政策变迁的关联度,着力提升利益平衡与社会和谐稳定度。
在案件审理中,杨浦法院将专业判断与社会考量深度融合,通过专业法官会议、阅核机制、院校合作研讨会等举措,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基础上,为裁判工作注入多元智力支持——
专业法官会议凝聚集体智慧。针对疑难、新类型案件,由资深法官与业务骨干研讨法律适用、事实认定等,平衡法律与群众正义观,避免裁判偏差。在一起电信骚扰短信案中,经会议明确,运营商负实质审核责任,手机号属隐私,判令公司书面赔礼道歉,精准指引裁判。
阅核机制为裁判质量上“双保险”。承办法官自行审核后交庭长或分管副院长二次阅核,关注法律适用与社会效果,降低风险。在一起买卖合同纠纷中,阅核纠正法官因原告未鉴定而机械驳回诉求的拟判,推动调解结案,维护了公平正义。
学术研讨会搭建理论与实践桥梁。2023年起,杨浦法院与7所高校共建法学实践基地,针对各类案件开专题研讨会,获前沿理论支撑,反馈实践问题。如报道开头的自助行为案例,通过研讨会帮助法官更深入理解自助行为的法学理论与适用边界。
在案件审判时,杨浦法院依托多元平台创新形式,通过开展巡回审判、发布典型案例等形式,将法治宣传落到实处,不仅增强群众法治观念、预防潜在纠纷,还推动法治理念革新。
例如,杨浦法院挑选典型涉民生案件,创新“家门口法庭”模式,移动法庭进社区现场审理,庭审后法官现场普法,截至目前已开展8场庭审,240余人旁听,覆盖加装电梯、车库管理、电动车起火、业主撤销权等纠纷。其中电动车充电起火案,因租客违规充电致损,法院现场审理并释法,租客愿赔偿,居民也直观学法,既解纠纷又普法。
又如,杨浦法院通过官方微信开设“杨杨说法”“杨小知普法”等专栏,定期发布附法律解读的案例,用漫画、短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剖析法律知识,警示公众,从源头预防纠纷,拉近司法与百姓距离。
杨浦法院院长王朝晖说:“扎根于‘人民城市’理念的启航地与实践地,杨浦法院始终坚持将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在具体裁判中展现司法维护群众利益、彰显公义良知、维护公序良俗的鲜明态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本报记者 余东明 张海燕 周斌 陈磊 本报见习记者 王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