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25日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会见韩国总统李在明(美联社)
当地时间25日至26日,韩国总统李在明赴华盛顿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首次会晤。
有分析人士称,这次会晤为韩美关系定下“积极”基调。
但是,双方在会谈后既没有发表联合声明,也没有公布“重大成果”,仍留下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
博观工作室出品
文丨环球时报记者 何珊
去之前心里有多忐忑,回来后就有多庆幸。
8月25日,韩国总统李在明第一次踏进白宫,和特朗普面对面坐下。
所有人都在等,看这场会晤会不会像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那样,被特朗普当场“伏击”,弄得灰头土脸。
结果呢?还真没有。
至少表面上,两个人笑得挺和气。
所以,韩国集体松了一口气。
但事情真就这么简单吗?
当然不。
李在明上飞机前就放过狠话,说美国提什么“驻韩美军战略灵活性”,韩国很难接受。
什么意思?翻译过来就是,美军别总想着让我替你对抗中国,我可不想卷进去。
话说得漂亮,但真要落到谈判桌上,韩国的底牌究竟有几张?
结果大家发现,他拿到白宫的筹码只有一个:造船业。
这倒挺符合特朗普的胃口。毕竟特朗普最爱搞“让美国xx再次伟大”的口号。
这回,韩国人就把方案起名叫:“让美国造船业再次伟大”。
听着是不是有点讽刺?
韩国人把自己世界第二的造船能力当礼物,献给美国,帮着补上和中国的差距。
问题是,韩国的筹码看似“硬”,但能换来多少“实惠”?
韩国老百姓可不确定。
蔚山人更担心:“你们要是把订单和投资都搬去美国,我们这边怎么办?”
所以,筹码是筹码,但换不换得来东西,那是另一回事。
特朗普25日在社交媒体“真实社交”上发文(“真实社交”截图)
再看特朗普,老套路了。
李在明飞机还没落地,特朗普就先在社交媒体发文,说韩国“看起来像在搞清洗或革命”。
这话一出,韩国舆论一片哗然:马上要见面,你居然先放冷箭?
结果几个小时后,两人在椭圆形办公室笑容满面,特朗普还说要和李在明“站在一起”。
前后反差之大,不禁让人惊掉下巴。
但懂特朗普的人都清楚,这就是他典型的“施压式谈判”。
先给你上眼药,再在谈判桌上丢几个条件。
比如,这次他突然提出,要韩国把一些驻韩美军基地的土地直接交给美国。
不是租,是所有权!
韩国人顿时傻眼了:这不是变相扩张吗?
这下好了,韩国从原本担心的“伏击”,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新麻烦。
到了正式会谈中,李在明努力表现得客气,还和特朗普谈朝鲜问题,说期待特朗普见金正恩,甚至开玩笑说要在平壤建“特朗普大厦”。
韩国国内媒体一看:这话说得也太“阿谀奉承”了吧?
最大在野党直接给李在明打了个“50分”,批评他“外交惨案”。
但换个角度,李在明其实是小心翼翼在求稳。
对他来说,最怕的不是被骂“亲美”或者“亲华”,而是当场被特朗普整得下不来台。
这一点,他确实躲过了。
韩媒甚至调侃称:至少,他避免了“泽连斯基时刻”。
可问题是,躲过一劫,不代表万事大吉。
没有联合声明,没有重大成果,这场会晤,说好听点是“积极起步”。
说难听点,就是“虚晃一枪”。
真正的硬仗,还在后头。
李在明25日应邀在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表讲话(韩国《中央日报》)
最让外界关注的,其实是李在明在访美期间的那番话:“安美经中”走不下去了。
所谓“安美经中”,就是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
过去十几年,这条路是韩国的“必答题”。既不想得罪美国,又不能丢掉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
但现在,李在明自己说,这条逻辑维持不下去。
为什么?因为美国铁了心要对华遏制,供应链也在重组,韩国再想两头通吃,已经很难。
问题来了,那韩国要怎么办?
全面倒向美国?风险巨大。美国要的是安全和市场,韩国付出代价,最后收益未必成正比。
全面靠近中国?在国内政治氛围里几乎不可能。韩国舆论里“反华”声浪太强,李在明哪怕想调整,也得绕弯子。
所以,他现在只能走一条“模糊路线”:嘴上说“放弃安美经中”,但同时派特使去中国,表示关系还要维护。
说白了,就是想讨好特朗普的同时,给自己留点后路。
美国媒体说,美韩造船合作是“双赢”。
可真要细算账,韩国到底赢了什么?
韩国企业可能拿到美国订单,但代价是把投资搬去美国本土。
美国扩大造船产能了,韩国本土就业怎么办?
美国扩大军费分摊要求,韩国财政能顶得住吗?
更别提驻韩美军土地所有权的“新难题”。
有人说,这场会谈,美国赢得更直接,韩国赢得更虚幻。
特朗普得到了政治秀场,李在明得到的,是一份“没被伏击”的心理安慰。
韩国在夹缝里求生存,但模糊路线短期能躲开风雨,长期必然陷入被动。
而特朗普的极限施压,只是刚刚开始。
今天是造船业,明天可能就是芯片、能源,甚至是外交选边站。
韩国要有被反复“薅羊毛”的心理准备。
韩国政客最应该清楚的是,中韩关系其实才是关键的平衡点。
美国永远会要得更多,但中国是邻居,经济联系紧密。
真正聪明的做法,不是自我催眠“别无选择”,而是想办法争取更多回旋余地。
正如有韩国评论员说的:“外交不是选边站,而是把自己的棋盘下大。”
问题是,李在明能不能撑得住这盘棋,还得看他下一个回合的动作。
毕竟,美国今天给你笑脸,明天就可能丢出一个新的难题。
韩国这次庆幸没被“伏击”,可下一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