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令人瞩目的消息在媒体间引发热议。某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投档线竟力压 985 名校,这一现象堪称一鸣惊人。然而,在取得如此耀眼成绩后,人们不禁开始思考,它能否持续保持优势并以质图强。一方面,这或许是其独特办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体现;另一方面,也需面对来自传统名校的压力和挑战。未来,这所大学需在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等方面不断深耕,将一时的轰动转化为长期的卓越,以真正实现以质图强,在高等教育领域站稳脚跟并引领潮流。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在广西本科普通批最低投档线公布,超过多所双一流名校”“宁波东方理工大学首招本科生,分数线直逼浙大”……
近日,随着各省份陆续公布高考投档分数线,首度亮相本科招生季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因力压多所传统“985”高校,频频“抢占”热搜。
为何这几所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首秀”便可“一鸣惊人”?投档线超过部分“985”高校是否与招生策略有关?其建校模式之于整体高等教育生态有何借鉴?多家媒体围绕相关话题展开热议。
“小而精”模式的招生优势
在分析多所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投档线超过部分“985”高校这一现象时,多家媒体评论文章不约而同地归因于其“小而精”办学模式所带来的招生优势。
比如,澎湃新闻评论文章《言短意长|福耀科技大学、东方理工大学为何首战告捷?》将福耀科技大学、东方理工大学等校的竞争战略评价为“田忌赛马”。
文章称,“今年都是福耀科技大学、东方理工大学首年招生。两校战略选择高度一致:招生人数一定要少,可能远少于该校教师数,一名教师摊不到一名学生;招生省份一定要少,福耀科技大学只在几个省份招生,宁波理工大学只在办学地浙江招生;招生专业组就一个,且都是热门专业……一个热门专业组招70个人对战人家招超千人,你说结果会如何?”
新京报《福耀科技大学投档线超双一流,新式大学如何不负期待》一文也分析指出,“所谓‘物以稀为贵’,作为‘新式’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属于典型的‘小而精’模式。根据其招生信息,今年在广西等五省份的招生总人数在100人以内,且仅有智能制造工程一个专业。其次,相对于招生规模的‘小’,该校的人才培养投入则称得上是‘豪华’。”
文章总结称,“尽管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属于‘初生牛犊’,但无论是办学资源投入力度、专业设置的与时俱进,还是人才培养模式等,都相较于一些传统名校,展现出明显的代际优势。再加上,创办人的知名企业家身份和校长王树国的‘明星效应’,能够让一些考生和家长宁愿放弃传统名校而投奔,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则在南方周末官方微信公众号撰文指出,“以小规模招生换取更高的录取分数线,以确立学校的‘江湖地位’,这么做也无可厚非。更重要的是,福建福耀科技大学的首年招生计划确实在不断调整,从之前网传的1000人,到后来的100人,最终确定为50人。这种调整实质是该校办学定位不断调整的结果,符合把学校办为‘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学’的定位。”
第一财经《招生第一年,这些“新大学”分数线超过985高校,原因何在》也指出,“多数985高校一年本科招生数千人,且专业数量多,不少学校专业数量过百,既有热门专业,也有一些相对冷门的专业。各种因素相比之下,新型研究型大学分数线超过985大学的冷门专业也很正常。”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分析称,“新型研究型大学招生数量比较少,分数线超过985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关键还在于他们自己的定位十分清晰,他们借鉴一些国际经验,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挑战刚刚开始”
“新型民办高校多走‘小而精’的培养道路,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集约型发展,其实是民办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招生季一鸣惊人之后,福耀科技大学迎来的挑战其实刚刚开始,能否以质图强,经得起市场的检验,还要用接下来的办学质量说话。”
红星新闻评论文章《第一年招生的福耀科技大学,何以吸引高分考生?》在对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探索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予以肯定的同时,也指出其未来发展可能面对的挑战。
文章强调,“这所学校从筹备之初,可以说就自带流量,其得到的每一次关注和热议,都饱含了人们对‘不一样的大学教育’的期待,也希望它用实力交出优秀答卷,以高质量教学回馈学子厚望。”
熊丙奇也在文章中写道,“相比录取分数线,舆论更关心的,是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未来的具体办学走向。曹德旺先生曾在接受采访时宣布,福建福耀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是对标斯坦福大学,举办新型研究型大学。但这不是件容易的事。从社会对曹德旺捐资举办大学的期待看,更希望福建福耀科技大学能办出一所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以解决我国缺乏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满足产业用人所需的问题。当然,举办新型研究型大学,也可以是培养偏应用场景的应用研究型人才,这就要看学校的下一步具体举措。”
在他看来,“单从招生策略看,福建福耀科技大学今年的招生是比较成功的。但对于一所新建的大学来说,持续吸引学生报考的,必定是学校的办学质量、特色,与毕业学生的发展前景,因此,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接下来要在人才培养上有更多创新改革。如果定位为举办新型研究型大学,就要在‘新型’上出新,因为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并不缺研究型大学,缺的是有办学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如福建福耀科技大学能聚焦培养将研究与应用结合起来的新型应用人才,深入推进产教融合,那是值得期待的。”
“福耀模式”能否复制?
尽管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首战告捷”,但也有部分媒体评论文章对其成功模式提出了质疑。
比如,红网评论文章《福耀科技大学模式,可敬不可仿》指出,“福耀科技大学虽然是一所新办高校,但其背后有曹德旺和王树国这样的‘网红企业家+教育家’组合加持,社会关注度和信任度极高。而大多数民办大学缺乏类似的‘品牌效应’,这就意味着需要长期积累口碑。在高等教育竞争激烈的今天,新建民办大学若没有强大的社会资源背书,很难在短期内吸引高分考生和优秀师资。”
文章认为,“当前,互联网上对福耀科技大学的过度追捧,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民办教育的价值不应仅以学术精英化为标准,而应该看到不同类型高校的社会贡献。一些专注于职业教育的民办高校,虽然不追求学术排名,却为制造业培养了大量紧缺人才;某些地方性民办高校,虽然资源有限,却成为当地学子实现升学梦想的重要通道。”
在其看来,“健康的民办教育生态应该是多元共生的。我们既需要福耀这样的‘领头羊’探索高等教育的新高度,也需要大量应用型高校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为此,则需要我们主动建立一个公平的‘游戏框架’,例如,建立分类评价体系,避免用单一标准衡量所有高校;还要完善相关政策,为民办教育创造公平发展环境;最后,应鼓励民办高校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红网评论文章《福耀科大投档线超多所双一流名校,是教育创新还是“光环效应”?》则提到,“高校教育从不是明星代言,也不是‘资本竞赛’。一些考生和家长选择福耀科技大学,固然是出于对其理念和资源的认同,但如果热度的背后,是对‘高投入=高质量’的简单等式,是对校长IP的盲目追捧,那我们就该警惕:大学教育的选择,是否正在被‘市场营销’牵着走?如果大学开始像商业产品一样被包装、推销,那‘选择大学’就很可能沦为一场品牌幻觉,而不是真正基于教育本质的判断。”
文章称,“更值得警醒的是,这种‘光环效应’一旦成为趋势,可能反向挤压真正有教育积淀、踏实办学的高校生存空间。一些传统高校在招生战中逐渐落后,或许不是因为教学质量不佳,而是缺乏‘讲故事’的能力和足够的‘声量’——这无疑是一种对高校生态的扭曲:谁更懂传播、谁更会‘打包’,谁就赢得更多优质生源。这种错位竞争,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健康发展,未必是好事。”
文章强调,“大学是育人的地方,不是‘光环’的舞台。福耀科技大学最终能否赢得尊重,不是靠首年分数线的‘闪耀’,而要看它们五年、十年、甚至一代人的教育成绩。公众需要清醒,媒体也应理性,别让一时热度遮蔽了对教育的冷静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