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农村地区,新建成的公厕却存在锁门不让使用的现象,这着实令人失望。原本修建公厕是为了给村民提供便利,改善生活环境,如今却成了摆设。这种“表演式开放”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更是对村民权益的漠视。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公厕管理的监督,确保公厕真正实现开放使用,不能让这种欺上瞒下的行为持续下去。要让公厕成为农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切实为村民服务,而不是仅仅做表面功夫。
“村民素质不高”不是不开放公厕的理由,建而不用、一锁了之,实为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典型的“懒政”
近日,央视《财经调查》报道的一起农村出现高标准公厕“建而不用”的怪事,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记者在山西运城稷山县调查发现,在稷山县多个村庄,多座新建的农村公共厕所,全都大门紧锁,无法使用。当地的村民告诉记者,新建的公共厕所都是不提供日常使用的,只有村里有活动或领导来视察的时候才会开放,有的公厕甚至一次都没向村民开放过。
建而不用,成为摆设,农村公厕就失去了建设初衷。当领导视察时才开放,更是将民生工程异化为了政绩表演,暴露出形式主义的深层病灶。更讽刺的是,当地相关部门在电话中承诺公厕“正常开放”,但记者三次实地探访均遭遇铁锁拦门,也暴露出政策执行中的“双面”作风。
这是典型的“表演式开放”。如此欺上瞒下的做法,结果只会是失了民望,也自毁了形象。
当地“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平台”的合同公告显示,采购人为稷山县农业农村局,合同金额230.28万元,计划新建23座公厕,资金来源于政府资金。在部分群众给《财经调查》栏目提供的视频画面中,有的公厕外观设计精巧,选址也贴近村民日常活动区域,单从规划上看,确实考虑了便民需求。
为何建而不用?报道显示,因为使用公厕会产生不少费用,又担心村民素质不高带来维护难题,所以继续让村民使用老旧旱厕。一个细节是,在吉家庄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称如果记者需要使用厕所,后面的清理打扫工作得由记者自己负责。
在乡村,部分村民厕所文明水准偏低,或许是事实。但“村民素质不高”不是不开放公厕的理由,建而不用、一锁了之,实为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典型的“懒政”。
农村公厕,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设施。把公厕锁起来,隔绝了民心,也锁住了治理之“门”。只有“建管”结合,让公厕发挥方便村民、美化环境的作用,才不至于让“厕所革命”在此沦为形式主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要求:“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公共厕所,加快建设乡村景区旅游厕所,落实公共厕所管护责任,强化日常卫生保洁。”
对于村民而言,当然需要提升厕所文明,厕所文明也是“厕所革命”的较高目标。当地尤其是村组织需要投入治理力量,加强村民宣传教育和文明习惯养成。但当务之急,是对“重建设轻管护”的思维进行纠偏,加强制度建设,管理好公厕,而不是把应付上级检查作为首要考量。
在农村公厕的管护上,许多地方不乏好的经验。一些地方,把落实管护责任与促进就业相结合,每座公厕都有村民维护员;有的实行村民自治共管,实现了全天候清扫保洁;有的借助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公司化管理。事实上,报道提及的吉家庄村就有多个经济联合社,其作为稷山县的示范村和未来乡村建设项目试点,并非没有管理好的条件,而是政绩观偏差,失去了管理的动力。
21日,稷山县人民政府网站发布情况通报,表示对全县农村公厕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切实把资金、人员、制度等长效管理机制落实到位,确保农村公用设施正常开放。同时县纪委监委对相关失职失责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期待以此为起点,农村公厕不再是摆设,也希望各地以此为鉴,让农村公厕真正为公所用。
稷山县是“后稷故里”,也是2023年山西唯一入选的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县。发生在这里的高标准公厕“建而不用”现象是一个侧影,通过这个侧影,更多乡村可以观照自身:如何让厕所文明在广阔的乡村扎根生长?
红星新闻评论员 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