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垃圾找儿童手表这一行为引发了广泛质疑。在公共服务领域,这种方式看似是为了寻找遗失物品,却可能引发诸多问题。一方面,它展现出对公众隐私的一定侵犯,让人们对公共服务的边界产生担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解决问题时,可能过于急切而忽视了理性的思考。公共服务应在温度与理性之间找到平衡,既要以温暖的态度去对待民众的需求,又要通过合理的方式和程序来开展工作。比如,可以加强宣传引导,让民众更好地保管重要物品,而不是依赖这种看似极端的寻找方式,以维护公共服务的良好形象和民众的合法权益。
评论员 牛可心
游客丢失儿童手表,环卫工高温下花4小时翻8吨垃圾找回。有必要吗?
近日,一则“环卫工人高温下连续4小时翻找8吨垃圾帮游客找回儿童手表”的新闻引发质疑。不少网友表示,为一块价值有限的儿童手表耗费如此公共资源是否合理!对此,大同市城管局回应称,此类服务并非个例,“只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
从积极角度看,该事件展现了城市服务的温度。从市政热线快速响应到环卫部门全力配合,展现出大同高效的服务机制。这种主动作为的服务意识值得肯定。但公共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其在使用中更需考量实际成本与必要性。
事实上,此类事件并非孤例。过去,多地曾出现“全城搜寻人工耳蜗”等案例,但因涉及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公众普遍表示理解。而儿童手表的找回,是否需要动用如此规模的公共资源,值得商榷。公共服务的目标是惠及大众,而非满足个别需求。倘若不加区分地投入力量,若以后类似“找物品”的诉求频繁出现,公共资源岂能承受得住。
在这起事件中,最让人揪心的是那些默默付出的环卫工人。他们冒着酷暑连续工作4小时,徒手翻捡垃圾,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尽管相关部门迅速响应群众需求值得肯定,但我们必须追问:在赞扬这种“暖心服务”的同时,谁又真正体恤过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基层环卫工人?他们是否配备了足够的防暑降温装备?是否获得了合理的加班补偿?如果这些都得到妥善安排,还可以安慰公众;如果没有,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这种“高效率”的服务背后,是否存在对劳动者权益的忽视呢?
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关乎更大范围的公平。城市治理需要在温度与理性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要保留对市民诉求的响应热情,另一方面也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在服务市民与保障劳动者权益间实现双赢。
上一篇:一场“有损国格”的交往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