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出土的最早钢制针灸针,细如发丝,令人惊叹。这根银针历经千年岁月,依然保存完好,仿佛在诉说着古代医学的神奇。它的出现,将中国钢制针灸针的历史提前了数百年,为研究古代医学和针灸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针尖之细,足以精准刺入穴位,展现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和对人体经络的深刻理解。这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中国古代医学智慧的结晶,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医疗领域的辉煌,为后世的医学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中,考古人员在一枚白玉管内发现多枚细如发丝的金属针,直径仅0.3~0.5毫米,材质为炒钢,距今约2100年。经金相检测分析,该针具为西汉中期(公元前2世纪)所制,采用生铁脱碳锻打工艺,具备极佳延展性与韧性。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钢制针灸针实物,结合同盒出土的药匙等器物判断,极可能用于中医针刺。
这一发现不仅表明中国在西汉时期已通晓精密钢铁制造与医疗应用,更是中医从经验疗法迈向“技术医学”的转折点,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的标志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