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示范田水稻平均亩产达到720.4公斤!”10月12日,铁岭市铁岭县腰堡镇沙坨子村的一片金色稻田里人头攒动,2025年主要农作物(水稻)单产提升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专家测产现场会正在这里举行,测产结果刷新了当地水稻单产的历史纪录。
测产当日,天气晴好,由省、市、县农业农村部门资深农业专家组成的测产组深入田间,严格按照《粮油作物实收测产验收办法(试行)》操作。他们随机选取了代表性田块,划定测产区域,现场监督收割、打捆、脱粒、称重全过程,并对样本进行水分测定、杂质剔除等严格核验。
经过一系列精确测算,专家组组长在现场宣布结果:“实测面积亩产湿谷重量折算为标准含水量后,该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720.4公斤!”这一数据比以往最好年景增产54公斤,刷新了当地水稻单产的历史纪录,现场响起一阵热烈掌声。听到测产结果,负责该村项目协调的“第一书记”叶博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表示,高产并非偶然,这片示范田是“品种+技术+管理”系统集成的成果。
原来,项目精选适宜当地种植的高产优质抗病水稻品种“辽粳177”,并配套应用了工厂化基质育苗技术,培育出的秧苗健壮整齐。在田间管理上,精准实施节水灌溉、配方施肥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叶博拔起一株稻穗向观摩者讲解:“你看,穗大粒饱、结实率高,这是每一项技术环节精准到位的结果。”
高产背后有着强大的科技和设施作支撑。项目深度融合“农科教”资源,联合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将实验室的最新成果快速应用到田间。沙坨子村连片的5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实现了田块平整、道路畅通、灌溉便利,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完美舞台。
在现场,从收割、运输到初步处理,综合机械化率达到100%,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专家组综合评估后认为,项目示范区水稻产量较普通农户种植增长17.7%,周边辐射区增产2.4%,技术增产效果显著,为辽河沿岸稻区单产提升提供了宝贵借鉴。“这套技术组合省工、省肥还高产,老百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沙坨子村种植大户张龙说。
下一篇:高山冷水稻 收获好“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