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诞辰95周年。尽管袁隆平院士已逝世,但他毕生坚守的“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始终深深印刻在国人心中。近日,记者前往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市的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这片诞生了杂交水稻技术的关键之地,探寻袁隆平院士在此开展科研的历程,感受其留下的科学精神。
青瓦白墙的校舍保持着历史原貌,门前石板路历经岁月打磨愈发平整,试验田随季节变换呈现出不同景致,安江农校的每一处角落,仿佛仍能让人联想到当年袁隆平院士奔波于科研与田间的身影。 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坐落于湖南省洪江市,前身为1903年创建的湖南省立第四农业学校。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毕业,服从分配到湘西雪峰山脚下的安江农校任教。2009年,经湖南省政府批准,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正式成立,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是在这片土地上,袁隆平院士开启了三十余年的杂交水稻研究,为我国乃至全球杂交水稻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禾下乘凉梦”到现实:安江农校的科研攻坚路 1953年,袁隆平选择农学专业,源于他对“吃饭是第一件大事”的深刻认知,他曾直言“没有农民种田,人们就不能生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亲历粮食短缺的困境后,他立下“让所有人不再挨饿”的誓言,这一信念成为他毕生投身杂交水稻研究的核心动力。 在安江农校任教期间,袁隆平院士开启了杂交水稻系统性研究。1964年,他正式启动杂交水稻研究项目,此后大半辈子的时光都与稻田相伴。1973年,他带领团队成功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有效缓解了我国粮食供给压力,也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此后,袁隆平院士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1997年,他牵头开展“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带领团队持续突破亩产纪录:2018年达到1116.3公斤,2019年实现1090.2公斤,2023年创下1251.5公斤的新纪录,不断刷新杂交水稻产量的上限。 从安江到世界:杂交水稻技术的全球赋能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技术,不仅在我国各地广泛应用,更逐步走出国门、惠及世界。自1979年起,中国在约70个国家和地区研究和推广杂交水稻技术,种子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7年,马达加斯加农业部门官员专程前往湖南长沙,将面值2万阿里亚里的新版马达加斯加币赠予袁隆平院士,上面印着杂交水稻图案。2023年,马达加斯加原农业部官员再次来到长沙,将一碗产自当地的杂交水稻大米放在袁隆平院士墓前,以朴素的方式表达对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敬意。 守护科研印记:纪念园里的精神传承 如今,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完整保留了二十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的校园建筑格局与科研设施,教学楼、试验田、教职工宿舍等历史建筑保存完好,袁隆平院士曾居住和工作过的旧址也维持着当年的风貌。 “我们始终遵循‘保护为主、科学展示、传承精神、服务社会’的理念。”园区负责人介绍,纪念园在做好建筑与文物本体修缮维护的同时,通过复原科研场景、陈列实物仪器、播放影像资料等方式,让参观者直观感受当年杂交水稻研究的艰辛历程。此外,园区还定期举办主题展览、水稻种植体验、专家科普讲堂等活动,推动科学精神的普及与传承。 袁隆平院士生前曾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句话如今已成为激励无数年轻人投身农业科研的精神指引。当下,新一代农学生与农业科研工作者正沿着袁隆平院士的足迹,在杂交水稻育种、粮食增产技术等领域持续探索,接力追寻“禾下乘凉梦”,让科研初心在广袤田野上延续。
上一篇:贵州罗甸:有序推进水稻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