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为玉米装上“科技芯” 沙漠里如何种出“吨粮田”?
创始人
2025-08-21 15:31:04
0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但单产仅达国际先进水平的60%,增密是增产的主要途径。而增密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倒伏、空秆等问题频现,于是大面积均衡高产成为了科学家亟须解决的问题。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团队,通过系统研究首次提出:“密植高产栽培理论”。成功突破密植群体倒伏、抗逆性降低、整齐度差及资源利用率低四大核心瓶颈。   2024年,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在内蒙古通辽,实现万亩方亩产1247.22公斤的跨越,让我国玉米主产区大面积单产,正式迈入“吨粮时代”。那么,如此硬核的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经历过什么呢?   一门心思琢磨“玉米那点事儿”   从2004年开始,李少昆就带领团队成员,长期驻扎新疆、内蒙古、河南等省区,开展了对玉米高产理论及技术的系统研究和探索。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李少昆团队首先确定了增加种植密度的技术路线。而密植之后,李少昆碰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倒伏。经过四五年的努力,李少昆团队终于攻克了密植倒伏的难题。   为了减少空秆小穗的现象,李少昆带领团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关。为了提高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李少昆团队还进行了大量的节本增效和抗逆防衰方面的探索。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李少昆及其团队攻克了制约玉米高产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形成“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   从“低产徘徊”到“吨粮连片”,玉米高产的秘诀,还是离不开“密植”二字。然而,密植并不等同于高产,技术的到位率才是关键。于是李少昆团队便做给农民看——从春季播种、夏季田管到秋季收获,每年4月到11月的8个月时间里,李少昆团队都在田里与农民同种同收,一待就是200多天。   曾经,因为种粮产量低,玉米种植大户难免背上沉重的外债。以内蒙古通辽为例,常年种植玉米面积超1800万亩,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2%,尽管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前,这里的单产却始终徘徊在六七百公斤,传统的广种薄收模式已难以为继。   后来,李少昆来到通辽,决定在地里开展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示范。随之而来的还有他的学生们,十几个年轻人在村里租下了两个院子,每天往返于玉米地和住处,一门心思琢磨“玉米那点事儿”。   沙尘天,大风吹得人直不起腰,团队成员手拉手进出玉米地;暴雨天,田里泥泞难行,他们把测试样品和仪器安全送回后,再返回捡掉落的鞋;暴晒天,他们顶着炎炎烈日去测量光合作用和光分布。大家每天在地里工作十多个小时,赶不上饭点就吃馒头就咸菜,为了获得关键生育期的精确生长数据,晚上也要打着手电筒钻进黑漆漆的玉米地。金秋时节,示范田亩产达1113公斤,创下了东北地区大面积玉米高产纪录。   资料显示,该技术近三年累计应用面积1.5亿亩。其中,该技术作为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核心支撑技术,已在全国18个省区市336个县3500万亩示范田实施,种植密度从3800—4200株/亩,提升至5000—5500株/亩,亩产提高147.7公斤,增产26.8%。

 

  

  

  李少昆为基层农技人员和种植户总结丰产经验 图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逆天改命!沙漠里也能种出“吨粮田”   航拍视角下,一望无际的沙海边缘,处于抽穗期的玉米犹如拉开一条碧绿的防线,以挺拔的身姿阻挡住沙丘随风蔓延。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境内,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每年要经历100多天的沙尘天气,最大风力可达10级,狂风肆虐时,连绵起伏的沙包让这里不见天日。夏季,这里的地表温度常常超过40度,炙热难耐。塔克拉玛干沙漠曾被认为是农业生产禁区。   数年前,肆虐的风沙还在此横行无忌;如今,金色的玉米挺立成墙,逼退了流动的沙丘,更在贫瘠之地创下玉米“吨粮田”的奇迹。这次李少昆团队又用玉米做了什么?   选择耐高温玉米品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盛夏的高温环境下也能正常授粉,提高产量。团队采用贴片式滴灌带,根据玉米生长需求规律,按照需水量和需肥量进行精准灌溉和施肥,少量多次,避免沙地不保水、不保肥的问题,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沙地上的玉米植株种得更密。团队将种植行距由原来的40cm+70cm改为30cm+70cm,在内地,常规玉米种植密度6000株以上,而在沙海之上,密度能达到7000~8000株每亩。这样,滴灌带铺设在30厘米窄行中间,用水量更加集中,可提高水分和施肥利用率,增加产量。   在当地,玉米5月种植、9月收获,由于玉米的根系强大,可以抓住流动的沙土,防止沙丘移动,起到固沙的作用,从而有效遏制沙漠的扩张,实现“向沙漠要良田”的目标。玉米收获后,高杆留茬就像在沙漠边缘建设的草垛子一样,具有明显固沙效果,待到头年留茬的玉米根系腐烂,可增加沙地有机质,就像三北防护林在沙漠边缘建设的草垛子一样有固沙效果。   2024年秋收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8团玉米的平均亩产达到900多公斤,部分万亩地块亩产超过1吨。预计今年9月,平均亩产超1吨的小目标将指日可待。   从2019年示范田亩产最高1113公斤的“星星之火”,到如今全域推广1000万亩“单季吨粮”的燎原之势,这场“藏粮于技”的实践,正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交硬核答卷。正如李少昆所言:“我们没有别的追求,研究的成果能帮助国家增粮、农民增收,我们就是最幸福的人。”

相关内容

女子投诉男孩进女浴室,却被...
8月19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王女士反映在安吉县一家健身房游泳馆内...
2025-08-22 09:28:53
无人先锋!中国军用无人机家...
无人化作为当前装备发展的重要趋势,正深刻影响着作战形态。从逆向仿制...
2025-08-22 09:03:07
6万大军集结急攻加沙城,以...
作者:艾文2025年8月20日清晨,加沙城的天空被战机的轰鸣撕裂。...
2025-08-22 08:44:00
特朗普又变脸了?
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曾说:“万物流转,无物常驻。”只是在特朗普身上...
2025-08-22 08:23:25
欧美多国国安顾问正讨论对乌...
据路透社8月21日报道,美国及多个欧洲国家的军方高层当天都向本国国...
2025-08-22 08:07:20
俄在“普特会”上提出的停火...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据外国媒体21日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15日...
2025-08-22 08:06:28
美法院驳回特朗普涉民事欺诈...
△特朗普(资料图)当地时间8月21日,美国纽约州上诉法院驳回美国总...
2025-08-22 03:41:39
以总理:立即启动加沙停火谈...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资料图)总台记者当地时间21日晚获悉,以色...
2025-08-22 03:22:36
家暴者毒杀子女:悲剧焦点不...
陈碧/文 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法院8月21日开庭审理的一起案件,引发...
2025-08-21 22:44:43

热门资讯

科学家为玉米装上“科技芯” 沙...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但单产仅达国际先进水平的60%,增密是增产的主要途径。而增密又会带来新的问...
“三夏”全市累计投入 小麦联合...   农机是农业生产和应急救灾的主力军,近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三夏...
粒粒甘香藏沃土!皋兰禾尚头小麦...   在皋兰县黑石镇的黄土坡上,有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小麦品种——禾尚头小麦。微风拂过,一株株小麦轻轻摇曳...
湖北孝昌:44万亩水稻开镰,机...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湖北孝昌县44万余亩水稻迎来丰收季,当地抢抓农时,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优势,...
贵州镇远羊坪镇9300亩水稻丰...   当前,贵州省黔东南州镇远县羊坪镇9300亩水稻田已逐渐褪去青翠,披上金黄外衣,稻穗饱满低垂,微风...
贵港平南:机械化赋能水稻种植 ...   时下正值晚稻抢种关键时节,各地农户正抢抓农时开展机械插秧工作,连日来,贵港市平南县官成镇双马村的...
电力护航助粒满 精保稳收玉米香   “太及时了!这玉米可是我们家增收的指望,有你们在,我们搞种植的底气更足了!”近日,鄂尔多斯市鄂托...
常胜镇常胜村探索“小麦+荞麦”...   一是双季轮作促增收。        
金秋麦浪涌 奏响丰收曲——兰州...   金秋八月,兰州新区的田野上,金色麦浪翻滚,收割机的轰鸣声与农民们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丰收乐...
黑龙江红星农场小麦收获:国产智...    8月6日,在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的北大荒集团北安分公司红星农场麦田中,搭载“智慧芯”的国产农机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