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为玉米装上“科技芯” 沙漠里如何种出“吨粮田”?
创始人
2025-08-21 15:31:04
0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但单产仅达国际先进水平的60%,增密是增产的主要途径。而增密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倒伏、空秆等问题频现,于是大面积均衡高产成为了科学家亟须解决的问题。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团队,通过系统研究首次提出:“密植高产栽培理论”。成功突破密植群体倒伏、抗逆性降低、整齐度差及资源利用率低四大核心瓶颈。   2024年,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在内蒙古通辽,实现万亩方亩产1247.22公斤的跨越,让我国玉米主产区大面积单产,正式迈入“吨粮时代”。那么,如此硬核的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经历过什么呢?   一门心思琢磨“玉米那点事儿”   从2004年开始,李少昆就带领团队成员,长期驻扎新疆、内蒙古、河南等省区,开展了对玉米高产理论及技术的系统研究和探索。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李少昆团队首先确定了增加种植密度的技术路线。而密植之后,李少昆碰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倒伏。经过四五年的努力,李少昆团队终于攻克了密植倒伏的难题。   为了减少空秆小穗的现象,李少昆带领团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关。为了提高技术的实用性和可推广性,实现大面积均衡增产,李少昆团队还进行了大量的节本增效和抗逆防衰方面的探索。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李少昆及其团队攻克了制约玉米高产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形成“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   从“低产徘徊”到“吨粮连片”,玉米高产的秘诀,还是离不开“密植”二字。然而,密植并不等同于高产,技术的到位率才是关键。于是李少昆团队便做给农民看——从春季播种、夏季田管到秋季收获,每年4月到11月的8个月时间里,李少昆团队都在田里与农民同种同收,一待就是200多天。   曾经,因为种粮产量低,玉米种植大户难免背上沉重的外债。以内蒙古通辽为例,常年种植玉米面积超1800万亩,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2%,尽管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前,这里的单产却始终徘徊在六七百公斤,传统的广种薄收模式已难以为继。   后来,李少昆来到通辽,决定在地里开展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示范。随之而来的还有他的学生们,十几个年轻人在村里租下了两个院子,每天往返于玉米地和住处,一门心思琢磨“玉米那点事儿”。   沙尘天,大风吹得人直不起腰,团队成员手拉手进出玉米地;暴雨天,田里泥泞难行,他们把测试样品和仪器安全送回后,再返回捡掉落的鞋;暴晒天,他们顶着炎炎烈日去测量光合作用和光分布。大家每天在地里工作十多个小时,赶不上饭点就吃馒头就咸菜,为了获得关键生育期的精确生长数据,晚上也要打着手电筒钻进黑漆漆的玉米地。金秋时节,示范田亩产达1113公斤,创下了东北地区大面积玉米高产纪录。   资料显示,该技术近三年累计应用面积1.5亿亩。其中,该技术作为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的核心支撑技术,已在全国18个省区市336个县3500万亩示范田实施,种植密度从3800—4200株/亩,提升至5000—5500株/亩,亩产提高147.7公斤,增产26.8%。

 

  

  

  李少昆为基层农技人员和种植户总结丰产经验 图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逆天改命!沙漠里也能种出“吨粮田”   航拍视角下,一望无际的沙海边缘,处于抽穗期的玉米犹如拉开一条碧绿的防线,以挺拔的身姿阻挡住沙丘随风蔓延。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境内,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每年要经历100多天的沙尘天气,最大风力可达10级,狂风肆虐时,连绵起伏的沙包让这里不见天日。夏季,这里的地表温度常常超过40度,炙热难耐。塔克拉玛干沙漠曾被认为是农业生产禁区。   数年前,肆虐的风沙还在此横行无忌;如今,金色的玉米挺立成墙,逼退了流动的沙丘,更在贫瘠之地创下玉米“吨粮田”的奇迹。这次李少昆团队又用玉米做了什么?   选择耐高温玉米品种,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盛夏的高温环境下也能正常授粉,提高产量。团队采用贴片式滴灌带,根据玉米生长需求规律,按照需水量和需肥量进行精准灌溉和施肥,少量多次,避免沙地不保水、不保肥的问题,提高水肥利用效率。   沙地上的玉米植株种得更密。团队将种植行距由原来的40cm+70cm改为30cm+70cm,在内地,常规玉米种植密度6000株以上,而在沙海之上,密度能达到7000~8000株每亩。这样,滴灌带铺设在30厘米窄行中间,用水量更加集中,可提高水分和施肥利用率,增加产量。   在当地,玉米5月种植、9月收获,由于玉米的根系强大,可以抓住流动的沙土,防止沙丘移动,起到固沙的作用,从而有效遏制沙漠的扩张,实现“向沙漠要良田”的目标。玉米收获后,高杆留茬就像在沙漠边缘建设的草垛子一样,具有明显固沙效果,待到头年留茬的玉米根系腐烂,可增加沙地有机质,就像三北防护林在沙漠边缘建设的草垛子一样有固沙效果。   2024年秋收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8团玉米的平均亩产达到900多公斤,部分万亩地块亩产超过1吨。预计今年9月,平均亩产超1吨的小目标将指日可待。   从2019年示范田亩产最高1113公斤的“星星之火”,到如今全域推广1000万亩“单季吨粮”的燎原之势,这场“藏粮于技”的实践,正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交硬核答卷。正如李少昆所言:“我们没有别的追求,研究的成果能帮助国家增粮、农民增收,我们就是最幸福的人。”

相关内容

美政府停摆3周,美官员:两...
当地时间10月21日,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约翰·图恩表示,共和党将...
2025-10-22 01:02:31
特朗普:哈马斯若违反协议将...
当地时间10月2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真实社交”发文称...
2025-10-22 00:03:01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举行就任后...
当地时间21日22时,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举行就任后首次记者会。会上...
2025-10-21 22:05:27
杨振宁名字中“宁”字来自安...
10月18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103...
2025-10-21 21:43:54
供应链问题或致今年航空业多...
“中国的航空安全运营水平令人印象深刻,行业增长也极为迅速。尤其是中...
2025-10-21 21:28:23
男子坚持诉讼20年终为去世...
封面新闻记者 石伟10月20日,覃腾飞第9次代表母亲覃金华站上了法...
2025-10-21 20:51:19
深圳又一徒步者失联5天:监...
10月18日,在深圳大鹏半岛“望郎归”徒步路线失踪70余天的贵州男...
2025-10-21 20:49:33
河南人苦,大旱中救活的玉米...
作者 | 何国胜实习生 陈书扬编辑 | 向现一个红色大澡盆中装着两...
2025-10-21 20:48:03
高市早苗当选日本首相,专家...
当地时间21日,日本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在临时国会众议院首相指名选举...
2025-10-21 20:30:08

热门资讯

芦台7.6万亩水稻“丰”景如画   又是一年好“丰”光。连日来,在芦台经济开发区海北镇岭头村水稻收割现场,弥漫着醉人的稻香,大型联合...
海拔超3200米 西藏加查的水...   十月的西藏山南市加查县冷达乡共康村,格桑花开在田埂边,远处的群山层峦起伏,在这片海拔超过3200...
山东秋粮已收5194万亩,其中...   10月21日上午,记者从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获悉,据农情调度,截至10月20日,全省秋粮已收5194...
我国在水稻科技多个领域取得长足...   目前我国在镉低积累水稻新品种培育、无融合生殖固定水稻杂种优势、智慧稻作等水稻科技多个领域的理论创...
藜麦飘香、水稻金黄、鱼蟹满仓 ...   央视网消息:这两天,在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1.56万亩藜麦种植基地里,成片的藜麦迎风摇曳,丰收图...
乡村振兴丨永胜县:杂交水稻高产...   10月15日,永胜县科技局邀请湖南农业大学、永胜县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专家对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
新疆阿拉尔市重盐碱地“沙漠水稻...   金秋十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4万多亩水稻陆续成熟。近日,在位于十团昌安镇19连的千亩...
联兴村:水稻丰收正当时 稻农田...   金秋十月,联兴村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广袤田野间,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沙沙作响,沉甸甸的稻穗在暖...
雪域高原飘稻香:西藏加查县迎来...   "以前觉得在高原种水稻是天方夜谭,现在我们都吃上了自己种的大米!"共康村村民手捧沉甸甸的稻穗,喜...
天津港东疆港区“海水稻”开镰 ...   10月15日,工人在天津港东疆港区收获“海水稻”。据了解,海水稻,又称耐盐碱水稻,是在现有自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