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夏多地迎大风沙尘天气。不过,在宁夏农林科学院的两处试验田里,从山东远道而来的多个冬小麦品种“腰杆”却很硬,顽强生长。这得益于两地的联合科研攻关。
宁夏引黄灌区冬小麦存在品质较差、熟期偏晚、耐盐碱能力较弱、优质品种单一等核心痛点。2023年,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启动联合科研攻关。攻关内容之一,就是聚焦宁夏对优质早熟品种的需求,引进山东优质高产品种到宁夏试种,并筛选合适品种进行推广。
“两年内,项目共分两批从山东引进了37个优质高产冬小麦品种。”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作物研究所副所长、项目负责人张维军介绍,双方合作不仅直接筛选出适宜品种,而且通过开展土壤改良培肥、水肥一体化滴灌等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推动“良种+良法”的配套推广。
目前,项目筛选出的“济麦44”“济麦70”“济麦108”等品种已在宁夏农林科学院望洪试验基地和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示范种植50亩,在品质指标上优于当地对照品种。经田间观测,“济麦44”表现尤其突出,其蛋白质含量为14.99%,湿面筋含量31.6%,面团稳定时间22.4分钟,达到了优质强筋麦标准,将对宁夏冬小麦品质的改良发挥重要作用。
只在试验田里看长势,这远远不够。在金积镇示范点,吴忠市伊禾农机作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科技特派员谭振龙说:“最终还得看产量,好的话,明年大面积种植。”据介绍,当地冬小麦相较山东的整体晚熟20天左右,马上进入拔节期。企业共种植6个山东品种,长势良好。比如“济麦70”,尽管今年风沙天气频繁,但表现出了优异的抗寒抗倒抗病性状。
据悉,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樊庆琦一行4月中下旬专程赴宁,考察“优质小麦品种引进筛选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的落地成效。鲁宁双方将延伸合作深度,针对宁夏247.8万亩盐碱地开发需求,引进筛选适应当地生态类型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种业支撑。
下一篇:青岛市小麦“一喷三防”面积超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