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南阳市宛城区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正值产量形成的关键阶段。面对春季以来降水偏少、气候多变等挑战,宛城区农业农村局统筹部署,以“科学抗旱+统防统治”双管齐下,全力护航小麦稳产提质,夯实夏粮丰收基础。
精准施策抗旱情:节水保墒稳根基
自发现旱情苗头以来,宛城区不等不靠、科学应对、全力以赴,积极组织各方力量投入到抗旱浇麦工作中,通过“墒情监测+分类指导”动态调整抗旱措施,展开了一场抗旱保苗夺丰收的攻坚战。
沟渠连通打基础。渠通则水顺,水顺则农兴。宛城区农业农村局提前谋划并积极推进沟渠连通工程。结合原有水利设施布局、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农田灌溉需求,组建高效清淤疏浚队伍,大型机械与人工紧密配合,着力解决农村沟渠缺、断、浅、堵的问题,累计完成沟渠清淤713公里,修建修复破损渠段439处,新建涵闸39座。保障沟渠排水通畅,确保农田灌溉无忧。
精准摸排除隐患。由宛城区农业农村局专人督导,各乡镇、街道办成立专项工作组,对辖区内9565眼高标准农田机井展开“地毯式”排查,摸清每一处农田机井状况。根据排查结果分类维修,轻微问题及时修补,严重故障专业修复。及时更换水泵、读卡器及出水口等关键设备,确保设施高效运转。针对个别区域机井覆盖不足问题,创新采取铺设地埋管道、增设集中出水口措施,实现“旱区不旱田,灌溉无死角”。
节水灌溉提效率。组织各涉农乡镇街道、区直单位40余名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下沉一线,根据不同地块麦苗的生长情况和土壤墒情,因苗因墒施策,指导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抗旱浇麦。积极发动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利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机电井,采用大型喷灌机、地面管道微喷、小白龙等形式灌溉,通过离心泵、电动车微型泵在鸭灌放水沟渠内进行灌溉。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灌溉方案,精准调整喷灌范围和水量,实现科学节水灌溉。
“一喷三防”全覆盖:科技赋能提质效
为打好小麦病虫害防治“主动仗”,宛城区积极引入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现代化设备,重点优化飞防技术参数,抓住关键时机开展植保无人机麦田管护,采取“三度三关四到位”工作举措,形成了“百人上阵、千机齐飞、万亩统防”的良好局面,实现了“精准施药、一喷多效”的防治目标。
掌握好飞防高度、速度和精度。根据小麦株高和冠层密度,将无人机飞行高度严格控制在1.5—2米区间,确保药液穿透力与雾滴均匀分布。根据天气、风力、风向等气象条件、病虫害严重程度和不同药剂特性,控制飞防作业速度。依照作业面积,精准规划飞防路线,通过“网格化航线规划”,实现田块边角全覆盖。确实因禁飞、限飞、高压线等因素无法飞防到位的地块,组织人工补充喷洒。
把好药品质量关、药液配比关、喷洒范围关。严格按照省农业农村厅要求的药品采购目录范围购买正规药品,优先选择植保无人飞机专用剂型。在红泥湾区域站,高庙区域站,茶庵种子站,金华区域站,瓦店区域站,黄台岗农机服务站设置6个集中配药点,由技术人员现场分发、配制药液。根据作业面积,计算好喷洒的高度、宽度,确保药液喷洒均匀,既无漏喷,又无重喷。施药作业前,仔细调查作业周边环境、确定作业区域及边界,防止喷雾雾滴漂移造成非靶标生物毒害和周边作物药害。
前期防范、宣传培训、防控作业调度、后续录入监管四到位。早在今年春季第一波雨雪天气后,就制定实施了“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的防控策略,加大对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病虫害的适时监测预警。将200余架无人机分成12个作业队,配置完备、保险存续,针对飞防作业队召开动员大会,针对6个集中配药点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在喷洒过程中,由区小麦“一喷三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调度的现场调度,掌握喷洒进度,及时处置各类突发情况。采取区、乡镇、村组三级监管模式,在南阳理工学院设立监控平台,实时监测无人机飞行轨迹、喷洒药液量等数据,保存好作业现场图片、飞行轨迹等各类指标参数,确保后续数据信息收集精准、录入精准。
目前,全区投入抗旱机械7200余台,动用机井6400余眼,58万余亩小麦已全部浇灌一遍。顺利完成43.9万亩小麦统一飞防作业服务,无人机无法飞防的14.1万亩由区级统一采购农资,委托各相关乡镇街道开展人力补防。宛城区正以科技硬支撑和管护精细化,奋力夺取夏粮丰收主动权,为端牢“中国饭碗”注入强劲动能。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