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逐步回升,冬小麦陆续进入起身拔节期,在成安县,“太空麦种” 种植的小麦长势良好,当地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田间管理,力促航天小麦丰产丰收。
去年9 月 27 日,约 250 克众信麦 998 麦种搭载我国实践十九号卫星进入太空,14 天后返回。10 月 29 日,5060 粒 “太空麦种” 播种在河北众人信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小麦科研试验田中。 由于播种时间较晚,麦苗相对矮小,专家团队通过覆盖地膜提升地面温度,加速麦苗生长。目前,这批航天小麦已起身拔节,工作人员正在精准喷施农药。 航天小麦经历太空特殊环境,基因会产生变异,这是培育新种质资源的宝贵契机。现在它们正处在起身拔节期,后续我们会持续关注其生长特点,为选育更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小麦品种积累数据。 为精准掌握小麦生长状况,提升田间管理效率,成安县农业部门引入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农技人员通过利用小微型农业气象站、苗情监测仪、虫情及重大病害预警系统等收集环境数据,对小麦生长环境及病虫害情况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采集土壤的温度、湿度、养分含量等数据,科学制定灌溉和施肥方案。 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还能够提前预判病虫害发生趋势,精准用药,减少农药使用量,保障航天小麦健康成长。 航天小麦的培育不容有失,这套智能监测系统就像给小麦生长上了“双保险”。我们通过它紧盯航天小麦生长的每一个细节,从温度、湿度到病虫害防治,一旦有异常情况,就能迅速调整培育策略,培育出具有突破性的航天小麦品种。 值得一提的是,3 月 21 日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的 2025 种子大会上,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北众人信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订教授工作站合作协议。 将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与企业实践能力,协同攻关小麦高产、优质、多抗遗传改良的关键技术,开展小麦分子育种体系建设。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