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当小麦生长到一定阶段后,便需要着手进行收割工作。
因为在这个时期之后,小麦若继续生长,便不再具有实际意义。此时是小麦生长的顶峰阶段,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小麦的品质会有所下降,产量也会相应减少。
那么,究竟怎样收割小麦才能实现最高产量呢?
对于农民朋友而言,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旦收割不当,轻则会造成粮食浪费,重则可能出现颗粒无收的严重后果。那么,为何小麦晚收会导致减产,而其他作物晚收却不会,甚至还可能增产呢?
小麦何时收割最为适宜呢?
从理论上来说,小麦有两个阶段适合收割。
一个是蜡熟期,另一个是完熟期。不过相对而言,小麦在蜡熟期收割是最佳选择。这是因为当小麦进入完熟期时,部分营养会回流到秸秆中。
如此一来,小麦的产量便会减少。而且,在完熟期收割小麦,还会增加“炸籽”的情况,甚至可能出现颗粒未收的现象,或者导致出粮率降低。
如今现代科技日益发达,小麦收割大多采用机收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损耗。针对这种情况,国家高度重视机收损失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在这些措施中,就包括对小麦最佳收获成熟度的划定。确定小麦最佳收获的方法就是依据生育后期的标志物,具体包括根据麦田、茎杆、叶鞘、麦穗等的状态来做出判断。因此,这些标志性的判断方法不仅在中国受到重视,在国外众多地区也同样备受关注。
通过相关研究,不仅能够加深人们对小麦发育规律的认识,还能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作物技术成熟度,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全球的小麦机械化生产水平。
我国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各种促进小麦机械化生产水平的设备。这一举措在帮助我们准确判断小麦成熟度的同时,还能使我们更加合理、系统地进行小麦收获工作。
并且推广这种方法,让各个地方都能从中受益,惠及全球,进而提高全球粮食生产水平,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这个标志物主要涵盖两个方面,一个是可观性状态标志物,另一个是不可观性生理状态标志物。
可观性状态标志物主要是通过观察茎杆以及叶片的颜色和状况,看其是否发生了变化来进行判断。
而不可观性生理状态标志物则主要是依据胚乳硬度来判断。在小麦成熟过程中,除了胚乳等组织细胞外,其余细胞都会死亡。
因此,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胚乳的硬度会逐渐增大。当胚乳硬度增大到一定程度,且无法被指甲压入,感觉非常坚硬,用手摩擦时还会产生声音时。
这个声音类似于手指和沙子摩擦时发出的声音,这就说明小麦基本上已经到了成熟阶段,可以进行收割了。
通常情况下,蜡熟期一般会持续七到十天。如果贮存条件良好,就能保证小麦的质量。
这对小麦的生长会产生很大的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小麦的产量。因此,需要合理利用好这个时间段。
同时,各国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东部地区气候炎热,降水较少,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农业发展。
而且这种条件特别适合早熟小麦品种的生长。
尽管东部地区也有种植晚熟的小麦品种,但数量相对较少,所以并不突出,当地主要以早熟品种的小麦为主。
与之相对应的是西部地区,由于地势高大,西部地区早晚温差较大。虽然西部地区有很多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等气候类型。
但在海拔较高的地区,由于条件适宜,同样能够种植各种优质的小麦品种。
这种情况在我国各地都普遍存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地理条件,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麦品种。
玉米晚收反增产?
如今,国内外很多国家都种植玉米这种作物,同样也面临着玉米晚收反而增产的问题。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呢?
因为玉米最佳的收割方法是在其完全成熟后再进行收割。此时玉米应该是下部苞叶黄枯,上部苞叶绿枯的状态。
这个时候玉米处于最佳状态,所以在这个时候进行收割,玉米的出粒率最高,种子的饱满程度也很高,能够确保农民朋友获得最高的收益。
但是有时候,由于某些原因会影响农民及时抢收玉米,例如年年出现的旱灾、虫害等灾害性天气,都会对玉米的成熟产生影响。
如果玉米没有达到最佳成熟状态就提前抢收,就会极大地影响玉米的收成以及出粒率等问题。所以只有及时进行抢收,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相反,当玉米到了完全成熟期再去抢收的话,会导致出粒率降低。而且一片谷子中边上的籽粒比较饱满,而中间部分中心附近的籽粒则比较萎缩。这是因为谷子中心附近存在明显的缺氧症状,使得籽粒发育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玉米通常在晌午后是最佳收割时机,尽量选择在11、12点左右进行收割。这样不仅能够保证玉米汁液蒸发完好,还有利于机车进行作业。
小麦晚收会减产?
为什么说小麦晚收就一定会减产呢?
这是因为小麦在完熟期时,其营养成分会回流量至秸秆中。而且在完熟期容易造成“炸籽”的情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小麦会受损或者大量损失,并且导致出粮率降低,从而造成减产。
综上所述,这就是导致小麦晚收减产,而其他作物晚收反而增产的原因所在,甚至在遇到天气灾害时提前抢收也是作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