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传一则“喜报”受到关注,该“喜报”的左上角写有“兰州兰石医院”的字样,内容为: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
兰州兰石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医院,是兰州市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该“喜报”将诊疗数据视为“再创佳绩”,受到公众质疑。有网友认为,诊疗数据背后是无数患者的病痛与家庭负担,将其作为“喜报”,缺乏对患者疾苦的同理心。这种将就诊人数等同于“业绩”的表述,容易让公众联想到医疗服务的逐利倾向,引发对过度医疗的担忧。
兰州兰石医院一位内部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份“喜报”中的诊疗数据属实,“确实用词不当,我院正在积极处理”。
兰州兰石医院宣传和运营部门的负责人冯立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10月10日,兰石医院召开9月份工作总结会议,通报了医院9月份及10月9日工作量,并同步将数字发至医院内部工作群,一名新员工将这个工作量做成了“喜报”发到了朋友圈。
“我们认识到了在思想意识和价值导向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我院在思想教育、规范管理方面的疏漏,我们进行了深刻反思。”冯立明说。
针对此事件,《中国新闻周刊》多次以致电和发短信形式询问兰州兰石医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培平,截至发稿时未获回应。
山东宸合宸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海军曾就读于医学院校,办理过多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法律层面讲,医疗服务涉及身体健康权利,诊疗数据的多少可以看作衡量医院服务能力的一种体现。但以这种“喜报”的形式发出,表达方式欠妥,也难以让公众接受。
华东地区一位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将诊疗数据当作“喜报”发出,不管是医院行为,还是医院内部员工个人行为,确实都会对医院带来很大不良影响,会让公众对医院产生误解,进而影响医院声誉。
不过,这位主任医师也强调,在行业竞争压力加剧和财政拨款有限的背景下,很多医院会对病人流量大的科室奖励表彰,也会对不同科室的诊疗数据排序评比。“但这些内部数据一旦对外公布,会让公众产生医院在‘逐利性执医’的印象。所以,对医院而言也充满矛盾,一方面想通过内部评比激励医护人员,同时又无法对外公布这类数据。”
近年来,还有医院因发类似“喜报”受到热议。2022年,浙江台州市中心医院对外发布“喜报”称,祝贺“急诊人次突破200万”。引发关注后,该医院将“喜报”撤下。2021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发文称“热烈祝贺胸外科2020年度手术量突破1000台”,引发舆情后,该院迅速删文并公开道歉,称“这种表达放在公众面前确实不妥,宣传手术技术高超也应该换一种方式”。
记者:周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