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日晚,身为美国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段短视频,引发了全球媒体的关注和热议。据悉,视频最初是由梅拉尼娅的团队创作并发布的,随后她本人的账号也进行了转发。
视频的标题是“走向未来”(Into The Future),虽然画面中乍一看是梅拉尼娅的形象,但其实这是一个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虚拟梅拉尼娅”。她从像素化的雾气中缓缓出现,最终变得栩栩如生。
现年55岁的梅拉尼娅没有对自己的“数字分身”予以进一步的解释,也没有说明明确的目的,而这就引发了多种猜测:是个人形象的再造?是政治暗示?还是为商业项目造势?
事实上,梅拉尼娅近年来一直在尝试将科技与个人品牌结合。她曾推出过NFT系列,还参与过语音AI项目,让人工智能“朗读”她的回忆录。也就是说,这次的“AI梅拉尼娅”并非她首次涉足数字化尝试,但却是最直观、最具象的一次。
虽然有人认为这样的视频很前卫,但也有很多人觉得这样的东西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像梅拉尼娅这样的“权势女性”来说。
目前的舆论分歧在于以下三点:
第一,真假难辨,容易引发阴谋论。过去一直有“梅拉尼娅替身”的阴谋论在网上流传。如今她亲自发布一个 AI 生成的分身,不免让人觉得像是在“坐实”相关传言。有人调侃:“看来替身理论是真的,只不过是数字版本。”
第二,商业动机的质疑。有媒体分析,这段视频可能与她曾参与的加密货币项目有关,是一种变相的宣传。如果确实如此,却没有提前披露,就可能被质疑为“软性广告”或误导公众。
第三,AI伦理的担忧。人工智能合成名人影像已经不是新鲜事,但当公众人物主动将其作为自我表达的方式,还是会引发关于“真实性”与“公信力”的讨论。有人担心,如果连政治人物的形象都可以完全由 AI 生成,那么未来公众如何判断“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拟的”?
一些科技和法律专家对于梅拉尼娅的此次发布也表达了观点。有社会学者担忧这类的AI影像,可能削弱公众对信息真实性的信任,助长“假新闻”或“阴谋论”的传播。而一些法律界人士则是认为,未来可能需要更严格的立法来规范 AI 生成的名人肖像,避免未经同意的盗用或误导性宣传。此外也有媒体行业观察者指出,如果梅拉尼娅用这种方式为某个商业项目造势,那么公众有权知道背后的真实动机。
梅拉尼娅的这段“AI分身”视频无疑引起了巨大关注。它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视觉创作上的强大能力,也暴露了公众在接受新技术时的困惑与担忧。“走向未来”听起来是一个积极的口号,但未来究竟会不会因为AI而更加真实可信,还是更加虚假与复杂,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或许梅拉尼娅没有想到,她的这段短短几十秒的视频,为全球关于AI、真假与信任的讨论,再次添了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