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早防早治,守护认知”。
“这四个字承载了多重含义,阿尔茨海默病是可以通过一定的行为模式来预防的,早期发现是可以治疗的。”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张圣告诉九派新闻。
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5》,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ADRD)患者总数已达到1699万,占全球病例数的29.8%,相当于每四位全球患者中,就有一位在中国。
同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年轻化特征值得关注。有报告显示,首次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的受访人群中,60至79岁之间的患者占比为62.1%,60岁以下发病的患者占到21.3%,相比国际报道的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占比5-10%更多,表明阿尔茨海默病在我国发病越来越年轻化。
自1906年报道了第一例阿尔茨海默病例以来,人们普遍认为阿尔茨海默病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体。然而,2023年1月,北京宣武医院神经疾病高创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主任贾建平团队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了一位17岁发生记忆失常、19岁诊断为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例,是迄今为止最年轻的患者。
论文作者之一、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贾龙飞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该病例的情况非常罕见,人们不必过度担心。“现在发现的一些年轻患者,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应该说以前也存在一些年轻人患病,只是因为技术的原因没能得到确认而已。”贾龙飞强调,并不是所有类似的记忆力下降都是阿尔茨海默病。
擅长诊治认知障碍的张圣也提到,对于认知功能下降的人群,记忆力是首当其冲的,也是最多见的。此外也有其他特异性表现,包括行为的变化,比如爱干净的人发病后变得邋遢,经常捡垃圾回家或收集旧物;以及偏执的观念,臆想他人偷了自己的东西等。
她结合临床经验向九派新闻指出,“年轻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越来越多见了。65岁以下发病的叫做‘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这类病人的故事,通常听起来让人很痛心”。
张圣提到,自己去年接诊过一位43岁的二胎妈妈。这位女性原来是做会计工作的,35岁生下二胎之后,陆续出现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症状。起初,家人以为她只是健忘,没想到后来她无法正常工作了。“基本的计算功能已经完全丧失,只能辞职回家,平日被家人照顾着,到现在已有七八年,已经过渡到大小便失禁的重度状态。”
她表示,这种早发的病人要考虑到基因突变的问题。检测发现,这位二胎妈妈的早老素基因2(注:一种与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结果为阳性,这从基因学上解释了她为什么这么早发病。
除遗传因素外,后天因素也不容忽视。在张圣看来,中青年一代容易患阿尔茨海默病,与工作压力大有一定关系,“多线程工作对大脑的损耗较多,再加上线粒体功能不足、机体代谢问题、突出机制异常等,都对神经功能有影响”。
那么,在年轻时期,可以采取哪些预防措施,降低患病风险?她提到,首先要相信教育是可以改变认知的,多读书、多思考,锻炼思维,不断提升认知能力,对脑健康是有益的。
此外,“睡眠对于大脑清除废物、控制认知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脑中的类淋巴系统,有着代谢脑中废物的功能。“如果睡眠不足,脑脊液没有充足的时间把这些废物从脑子里转运出去,废物在大脑中越积越多,大脑会变得不灵光、反应迟钝,慢慢就痴呆了。”
同时,她提醒,要注意饮食健康,适当运动有助于改善线粒体代谢功能、增加脑子灵活度。对于焦虑的人群,可到专病门诊,咨询自己是否属于认知障碍,通过检测基因分型、做病理标志物的筛查,可以得到明确的结果。
九派新闻记者 胡冰月 李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