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盘锦河蟹如何做好“大”文章
创始人
2024-11-21 11:05:58
0
  北方河蟹个头小、养不大的局面,因稻蟹生态种养大规格高品质扣蟹培育关键技术的成功而扭转,这也为盘锦河蟹做出“大”文章打开了想象空间。

  今年10月,辽宁省农科院所属淡水院联合省农科院植保所、植环所和盐碱地利用研究所等单位,在盘锦举行集成新技术现场测产会。测产数据显示,试验区内的扣蟹个体均重16.9克,比对照组个体均重分别高出168.25%和106.09%。

  规格扣蟹是养大规格河蟹的基础。此前,科研团队用大规格扣蟹进行稻田养殖的实验数据显示,大规格扣蟹养出的成蟹平均亩产达32.6公斤,个体平均重达125.8克,100克以上成蟹(二两蟹)的占比达73.3%,而传统养殖的二两蟹比重只有约10%。

  本土河蟹也能长大个儿 

  盘锦农业有两张名片,一是大米,二是河蟹。在省品牌建设促进会今年发布的报告中,2024年盘锦河蟹品牌价值达432.91亿元,再创新高,在全省农业区域品牌中排名仅次于盘锦大米,位居第二。

  河蟹产业对于盘锦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盘锦河蟹也有着天然的短板,那就是个头偏小。“这是地理条件所决定的。成蟹生长期每脱一次壳,体重增长约一倍。南方河蟹的生长期比盘锦河蟹长,而且南方多采用湖面、池塘等大面积水体养殖,其优势是北方稻田浅水养殖所不具备的。”沈阳农业大学教授、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东说。

  盘锦河蟹能否长大个儿,同样是农业科研部门关注的问题。2022年,聚焦养殖大规格蟹,省农科院整合淡水养殖、植物保护、植物营养和水稻种植优势学科资源,启动“辽宁淡水虾蟹绿色养殖关键技术协同创新”项目,组建了稻蟹综合种养、淡水虾蟹池塘精养、病害防控等4个攻关团队,先后突破了稻田、池塘模式下大规格河蟹养殖关键技术。

  “养大蟹是多个技术集成的结果,最关键的在于蟹苗培育环节。我们通过优化水域空间、调整投苗密度、保障营养需求、控制个体早熟等手段,首先保证了蟹种的大规格,而后投大苗、喂好料,最终产量和规格都有不错的提升,增收效果明显。”省农科院淡水院研究员杨培民说。

  新模式推广仍存难点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淡水蟹年产量约为80万吨,其中盘锦河蟹约6万吨,产业产值约60亿元,盘锦因此被称为“中国河蟹第一市”。

  目前,仅盘锦的河蟹养殖面积就达178万亩,其中稻田养蟹面积为95万亩,同时依托“稻蟹共生”创造出立体生态种养殖、稻田养殖扣蟹、扣蟹成蟹混养、成蟹养殖高产高效等生产模式。相关专家认为,通过投养大规格扣蟹提升单产,并以示范项目的“赚钱效应”吸引更多养殖户参与,进而为本地河蟹产业增值,是可行路径。

  但杨培民表示,虽然养大蟹获得了技术上的成功,可推广起来仍有一定的难度:在养殖环境营造上,需要对稻田四周挖深环沟,耕地保护方面恐难突破,而且不利于稻田机械化作业;实验河蟹喂好料的投入成本,比传统养殖户的饲料投入高很多,影响养殖户前期投入的积极性。

  事实上,受传统农业生产思维影响,河蟹“密养”的习惯在盘锦当地普遍存在,而这恰恰是养大规格河蟹的禁忌。盘山县的一名养殖户说,因为河蟹有一定比例的死亡率,多投才能保量,十多年来他都是“密养”的。

  对此,盘锦绕阳农业发展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于永清也深有感触,在进行技术推广时,改变养殖户的“密养”习惯最难。他算账说:“比如每亩投400只扣蟹产出20斤大蟹,仅大蟹就可卖1200元。但养殖户习惯投600只甚至800只,收获的多为小蟹,结果只能卖800元。”

  精深加工短板待补 

  今年中秋、国庆市场上,二两以上母蟹的零售价超过80元,这让不少养殖户热情高涨。

  盘锦河蟹虽然有难养大蟹的劣势,但因生长期短,可抢占中秋、国庆市场,是南方河蟹不具备的优势。近年来,通过移植盘锦蟹种及养蟹技术,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等地养殖河蟹已成规模,每年通过盘锦河蟹市场的交易量达12万吨,占全国的15%,地位举足轻重。

  “这样的市场结构,说明如果通过大规格蟹养殖模式、智慧技术赋能,靠提高单体蟹的规格和品质而优价销售,并抢占全国‘双节’市场,产业增值的空间是巨大的。”杨培民说,养殖端增收50%的收益完全可期。

  围绕盘锦河蟹做好“大”文章,不只是生产大规格河蟹一条路,还要在精深加工上走出新路。在产业支持上,除了做好品牌打造、市场营造、政府监管等工作外,尤其要重视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

  “目前,我们的蟹产品加工主要体现在一些菜肴上,但南方企业会根据年轻人的消费习惯变化而开发出蟹黄、蟹柳等产品,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有的企业甚至专注于提取蟹壳里的药用甲壳素。”李晓东坦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拉长产业链,是盘锦河蟹产业需要发力的地方。

养不出大蟹的问题如今已实现技术破局,延链助推盘锦河蟹产业转型升级同样值得期待。 

相关内容

夏粮主产区走稳小麦“田管棋...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夏季粮油主要农作物冬小麦陆续开始...
2025-02-21 14:31:57
80万亩小麦“喝上”黄河水...
   随着气温回升,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农田灌溉成为当前农业工作的...
2025-02-21 14:31:56
南繁育种培育一批小麦新品系
   经过多年南繁育种实践,中国农业科学家成功培育出一批稳产广适的...
2025-02-21 14:31:56
织牢“点线片面”防止返贫“...
  这几天,巫山县两坪乡向鸭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伍早清又来到脱贫户任...
2025-02-21 09:31:36
促进粮食生产单产提升 长沙...
  记者在2月18日举行的长沙市全面推广粮食生产“四高”技术、推动...
2025-02-21 09:31:35
乐享“暖心餐” 告别“吃饭...
每天中午11点开始,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尹家河村“幸福晚年驿站”都会...
2025-02-21 09:31:35
天津:农机服务促春耕
春耕备耕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农业农村委“20...
2025-02-21 09:31:34
青海科技创新惠民更惠农
  2月17日,记者从全省科技工作会议获悉,去年以来,全省科技系统...
2025-02-21 09:31:33
新疆兵团首个肉羊新品种通过...
  近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织羊专业委员会专家,对新疆农垦科...
2025-02-20 11:05:47

热门资讯

织牢“点线片面”防止返贫“监测...   这几天,巫山县两坪乡向鸭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伍早清又来到脱贫户任珊迪家中走访。刚进院子,任珊迪就起...
乐享“暖心餐” 告别“吃饭难”... 每天中午11点开始,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尹家河村“幸福晚年驿站”都会变得热热闹闹,敞亮的食堂里坐满了前...
促进粮食生产单产提升 长沙计划...   记者在2月18日举行的长沙市全面推广粮食生产“四高”技术、推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推进会上...
天津:农机服务促春耕 春耕备耕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农业农村委“2025年重点工作部署会”精神,按照《...
青海科技创新惠民更惠农   2月17日,记者从全省科技工作会议获悉,去年以来,全省科技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加大医养健康...
7万吨钾肥自天津口岸通关 保障...   2月13日凌晨,“令白”轮在天津大沽口港区完成接卸后驶离码头,标志着天津口岸今年立春后进口的首批...
新疆兵团首个肉羊新品种通过现场...   近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织羊专业委员会专家,对新疆农垦科学院的“军垦肉羊”新品种进行了现场...
按下春耕春播农资“保供键”   “在提前谋划部署、加强统筹协调,坚持源头管理、保障农资质量,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质效的基础上,...
重庆启动乡村人才振兴行动从产业...   2月18日,全市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会暨乡村人才振兴行动启动仪式举行。会上发布了《重庆市乡村人才振兴...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携手市农林科学...   2月17日,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示范与生产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