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丨特朗普的旗手被暗杀,美国要如何消化仇恨的子弹?
创始人
2025-09-12 15:50:26
0

作者丨武卓韵

北京市华一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2025年9月10日,美国犹他州奥勒姆市的犹他谷大学校园,年仅31岁的保守派政治活动家查理·柯克在一场户外演讲中遭枪击,后因伤势过重不治身亡。现场活动属于他创办的组织“美国转折点”策划的校园巡回演讲系列。嫌疑人尚未锁定,案件仍在调查之中。柯克遭枪击身亡后,特朗普下令全国降半旗志哀。

暗杀:绑架整个社会的公共叙事

因活跃于社交媒体和校园演讲而迅速崛起,查理·柯克被视为美国保守派青年群体的代表性人物。他在2012年创办“美国转折点”,以推动保守派思想为核心议题,利用互联网平台制造话题、扩大影响,成为特朗普派系阵营中最具号召力的年轻意见领袖之一。即便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不论政治立场左右,只要稍微关注美国的政治和社会议题,都大概率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过这位年轻人的身影。

在社交媒体上,他常展现“设摊辩论”的形象;在校园里,他邀请学生走近,与他就种族、性别、移民、枪支等敏感议题展开交流和辩论。他的公共形象一向建立在“直面冲突”之上,并善于在辩论中将复杂议题简化,用尖锐的问题逼迫对手表态。

无论是在校园的即兴对话,还是在媒体访谈中,他常常通过犀利的反问、极快的语速和逻辑的跳跃,营造出掌控全局的气势。在支持者眼中,他是一位真诚无畏的“保守派斗士”;而批评者则称,他在用虚假事实和逻辑诡辩制造对立和争议,扩大自己影响力。

暗杀事件发生后,尤其当查理·柯克的死讯传来,全世界瞬间为之巨震。在美国主流政治界,包括白宫、国会两党、各州领导人、主流媒体在内的精英阶层普遍谴责暴力,强调制度与言论自由,体现出了相当的一致性;而在社交媒体上,左右阵营又一次针锋相对,各自铺陈叙事,或将柯克塑造为保守派烈士,或贬斥为拥枪者的咎由自取;更有甚者,已经把这起暴力事件视为美国社会低烈度内战和彻底分裂的象征。

这种主流政治界和社交媒体的鲜明反差,再一次凸显了互联网时代的某种政治困境;同时也令人担心,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累积而成的制度文明,是否还能够一次又一次地消化这些被仇恨塑造的子弹。

必须承认,在任何一个社会,暴力暗杀都是极为极端和极为罕见的手段。但也要承认,暗杀同时是最具有象征性的暴力手段之一。暗杀所带来的巨大震动和影响,使得极少数极端者的行为就能绑架整个社会的公共叙事,从而让极少数的暴力分子把沉默的大多数推到被动地位。

不过,暗杀行为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却并不一定如暗杀者者所愿,也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的分裂加剧。例如,马丁·路德·金的遇刺,并没有导致黑人和白人的全面战争,反而推动了美国社会的民权进程;圣雄甘地的遇刺,也没有使印度陷入解体;林肯、里根等人的遇刺,也没有导致美国社会的彻底分裂。

在某种程度上,暗杀这种极端行为,更像是一种对制度免疫力的考验。之后的社会走向,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制度的吸纳能力和消化能力。

互联网困境:既造就领袖,又孕育风险

查理·柯克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互联网环境的推动。他善于把复杂的政治议题包装成简短而有冲击力的讯息,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他通过高频率的输出与跨平台传播,形成了稳定的受众群体。借助算法驱动的传播机制,他不仅在传统保守派媒体之外获得了庞大的流量,而且迅速在年轻人中树立起“敢于对抗自由主义主流”的形象。这一切,几乎是所有典型的互联网时代政治意见领袖的成长路径。

然而,互联网的能量并不是单向度的。正是这种算法优先与社交传播,放大了极端情绪和二元对立。攻击性更强、立场更尖锐的表述,更容易获得转发和点赞;道理的复杂性、事实的细节乃至逻辑的精微,往往被简化甚至被抛弃。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一个政治人物越能制造争议,越容易得到扩散的红利。柯克及其所支持的特朗普,都是如此。

与此同时,互联网同样孕育了更强烈的仇恨与敌意。对于支持者而言,柯克是“无畏的斗士”;而在反对者的同温层里,他则被描绘成“保守派毒瘤”“厌女者”和“拥枪暴力的代言人”。这种标签化和去人格化,使得柯克早已超越个人,成为其所代言的政治立场的化身。

于是,当针对他个人的极端行为发生时,在舆论上被迅速解读为对整个阵营的宣战。就这一点而言,互联网不仅造就了意见领袖,同时也滋养了极端仇恨,并降低了实施暴力的心理门槛。

也许最终杀掉他的这颗子弹,正是被这样的仇恨情绪所塑造。这种困境和矛盾让群体认同迅速凝聚,却也让“敌我叙事”不断固化。这远非查理·柯克一个人的命运,更是互联网时代政治生态的一个缩影。

表面上,互联网是意见领袖和仇恨情绪的加速器,一个更深层次的裂痕则是共同真相的失落。过去不同阵营的分歧,往往集中在政策立场上:加税还是减税,福利还是市场,移民还是保护主义。而在今天,美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撕裂,却更多是情绪层面的敌意。

这种“情绪极化”,不仅局限于对立的立场,更是对异己的强烈厌恶与不信任。在这种环境下,问题的焦点已不再是“我们如何解决矛盾”,而是“我们如何看待对方”——对方不是错的,而是坏的;不是政敌,而是敌人。

当这种敌意成为社会主导情绪时,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共同真相”。事实本身并不会消失,但它们在不同群体眼中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意义。一条信息在保守派平台上被解读为“对传统价值的捍卫”,在自由派平台上却被当成“对民主的威胁”。同一事件在不同叙事中,几乎成了两种互不相容的现实。

诚然,真相没有真的被抹去,但却失去了作为公共讨论的功能,使得事实再也难以被普遍承认,更无法作为对话基础。

这种现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已经屡见不鲜:

首先,事实核查和专业知识的权威正在被迅速削弱。专家、媒体、司法机构的公信力,在情绪极化的氛围中很容易就被怀疑为立场先行。

其次,在事实层面的纠错,正变得越来越困难。由于接受事实就意味着动摇身份认同,所以哪怕存在公开透明的证据,敌意一方也往往拒绝承认。

第三,情绪极化创造了更多的去人格化的标签,把对手不再视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更无视共同作为人类的基本共性,而是简单地视为“毒瘤”和“病毒”,进一步降低了暴力的心理门槛。

所以,当公共生活中“共同事实”一再被解构,任何重大事件都更容易被裹挟进叙事战争。不同阵营各执其理、振振有词,却没有一个被普遍承认的解释框架——社会整体上不再有共同的讨论基础,制度也因此更难发挥应有的缓冲功能。

制度如何吸收和化解极端暴力?

极端暴力的危险,不仅在于它直接夺去生命,更在于它可能点燃社会的集体恐惧与敌意,把个别人的子弹变成彻底撕裂公共生活的力量。

一个良好制度的任务,正是在这种冲击面前展现免疫力,把暴力纳入程序,避免其外溢为报复与混乱。这一切,需要精英共识的护航,需要社会网络的支撑,需要政治文化的克制。但其核心和落脚点,至少在美国的制度下,依然是司法制度的独立、公正与透明。

要知道,首先,司法承担的就是事实发现的功能。在激情和谣言翻涌的时刻,只有司法会慢下来,依循证据与程序去重建事实。通过调查、取证、交叉询问、专家鉴定等制度化步骤,在纷繁复杂的叙事中划出清晰的边界:哪些是证据支持的事实,哪些只是意见或猜测。这种由程序保证的事实认定,不依赖立场,只依靠证据的可采性与逻辑一致性,因此比政治辩论更具权威性,也更容易成为社会最低限度的共识。

其次,是透明与公开。司法程序之所以强调公开审理、判决说理、庭审记录可查,正是为了让公众看到结论的形成过程。透明是司法的最本质和最基础的要求:当证据如何被使用、法官如何推理都暴露在阳光之下,判决结果就不仅仅是“权力的裁断”,而是“理由的产物”。在这种程序之下,由于过程的正当性被所有人看到,所以即便结果不尽如人意,社会也更可能接受它。

更为关键的,是独立与公正。司法的设计目标,就是让裁决不受多数激情、政府意志或利益集团的左右。法官的任期保障、回避制度、上诉机制等,都是为了让司法在面对政治高压和公众情绪时仍能保持中立,使司法能够成为社会冲突中的“最后裁判”,而不至于被看作某一方的武器。而公正性则要求司法一视同仁,无论身份、地位、阵营,都要在同一套规则下接受评判,这也正是法治与人治的分水岭。

查理·柯克之死,终究是极少数人射出的子弹。这颗子弹能否被制度消化,而不是被极化情绪无限放大,将对美国社会未来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运行再良好的制度,也不可能阻止每一次暴力的发生;但在暴力之后是否依然去发现真相、坚持程序、守护透明、独立和公正,并以此促进社会中大部分人的反思和行动,才是最终的试金石。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作者立场。

主编|萧轶

相关内容

台湾游客在尼泊尔被困,求助...
中国台湾网9月12日讯 尼泊尔近日爆发示威游行,政局发生变化。据台...
2025-09-12 18:10:04
西贝公布“罗永浩菜单”坚决...
奔流新闻讯(首席记者张鹏翔 实习生李芳洲) 9月12日下午,西贝餐...
2025-09-12 17:34:07
伊朗外长:浓缩铀材料埋在被...
据新华社9月8日报道,伊朗外交部长阿巴斯·阿拉格齐7日撰文,表示伊...
2025-09-12 17:32:38
克里米亚一男子因筹备恐袭被...
当地时间9月12日,地方安全部门称,塞瓦斯托波尔市法院判处一名克里...
2025-09-12 17:31:06
又拿签证作威胁,美国警告外...
△美国国务院美国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兰多当地时间11日对持有或申请...
2025-09-12 17:10:33
男子夜爬泰山失联10天,救...
极目新闻记者 柳琛琛9月2日,28岁男子李小龙失联,手机共享定位信...
2025-09-12 16:51:57
西贝推“老罗菜单”首日记者...
极目新闻记者 郭迩近日,连锁餐饮集团“西贝”陷入预制菜舆论风波。9...
2025-09-12 16:50:19
赖清德指责在野修“财划法”...
海峡导报综合报道 岛内新版“财政收支划分法”上路后,各县市的财源虽...
2025-09-12 16:38:06
郑丽文拜会陈冲:若当选国民...
海峡导报综合报道 国民党主席选举下周开始登记,迄今已传出多人有意参...
2025-09-12 16:35:25

热门资讯

台湾游客在尼泊尔被困,求助民进... 中国台湾网9月12日讯 尼泊尔近日爆发示威游行,政局发生变化。据台媒报道,一名在尼泊尔旅游的台湾旅客...
西贝公布“罗永浩菜单”坚决反对... 奔流新闻讯(首席记者张鹏翔 实习生李芳洲) 9月12日下午,西贝餐饮官方微博发布《致顾客的一封信》,...
伊朗外长:浓缩铀材料埋在被美军... 据新华社9月8日报道,伊朗外交部长阿巴斯·阿拉格齐7日撰文,表示伊朗愿意接受对其核计划的监督以及铀浓...
克里米亚一男子因筹备恐袭被判处... 当地时间9月12日,地方安全部门称,塞瓦斯托波尔市法院判处一名克里米亚男性居民17年监禁。该男子此前...
又拿签证作威胁,美国警告外籍网... △美国国务院美国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兰多当地时间11日对持有或申请美国签证的外籍网民提出要求,不得就...
男子夜爬泰山失联10天,救援人... 极目新闻记者 柳琛琛9月2日,28岁男子李小龙失联,手机共享定位信息最后显示地点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
西贝推“老罗菜单”首日记者实探... 极目新闻记者 郭迩近日,连锁餐饮集团“西贝”陷入预制菜舆论风波。9月10日,罗永浩发博公开吐槽连锁餐...
赖清德指责在野修“财划法”酿大... 海峡导报综合报道 岛内新版“财政收支划分法”上路后,各县市的财源虽增加逾4000亿元(新台币,下同)...
郑丽文拜会陈冲:若当选国民党主... 海峡导报综合报道 国民党主席选举下周开始登记,迄今已传出多人有意参选。其中,前民代郑丽文近期已开始积...
西贝能赢罗永浩吗 9月10日的晚上,正带着家人在新疆喀什游玩的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发现西贝上热搜了。原因是罗永浩一条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