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王一】在美国挥舞“关税大棒”、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中国有一个保持出口竞争力的“秘密武器”——国产机器人。
英国《金融时报》9月2日报道称,中国国产机器人正在中国工厂里推动一波自动化浪潮,让其能以更低的生产成本制造更高质量的产品,从而助力中国出口商品在全球市场保持价格优势。
哈佛大学增长实验室汇编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中国在一系列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全球出口份额显著提升:扫帚、拖把、钢笔等小商品出口份额增加9个百分点至52.3%,家具出口份额提升约1.5个百分点,玩具出口份额从54.3%升至56.9%。
报道指出,而这发生在中国工人工资水平远高于印度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中国东莞的工人月薪约5200元人民币,而印度同行的月收入仅为1.71万卢比(约合1386元人民币)。
“这非常惊人。”凯投宏观中国经济学家利亚·法伊(Leah Fahy)分析称,按照传统发展路径,随着国家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通常伴随着部分制造业的外迁,但这在中国没有发生。
《金融时报》援引经济学家的分析指出,中国能够避开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在于其对机器人的应用。
该报发现,在四川眉山天府新区双胜新能源车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工厂里,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诺普”)的焊接机器人正在将钢件熔合在一起,形成电动三轮车的底盘。
“每使用一个机器人,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就会降低一半,效率也会提高。”双胜副总经理宋玲(音译,Song Ling)说。
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据《金融时报》报道,用三年的时间,双胜已经实现约一半生产线的自动化,在对几家日本企业制造的机器人进行对比后,他们最终选择购买了数十台中国企业制造的机器人。现在,依靠着价格便宜、效率高的国产机器人,双胜将他们的货运三轮车远销至东南亚、非洲和美国。
美国《纽约时报》今年4月也注意到了这一趋势。在广州制造烤箱和烧烤设备的李老板正准备花4万美元购买一台中国国产焊接机器人,四年前这样的产品只能从外国公司购买,而且价格接近14万美元。他说,“以前我从未想过投资自动化”,但现在机器人价格被打下来了,他开始考虑使用机器人,毕竟“人一天只能干8小时,但机器可以24小时工作”。
中国大型企业的工厂也在增加机器人的使用。极氪汽车在宁波的工厂自四年前投产以来,机器人数量从500台增至820台,并计划继续增加。在生产车间里,16台机器人协作焊接车身零件,几乎不需要人工干预。
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一些质量检测环节也在实现自动化。一名员工说,“我们大多数同事的工作现在都是坐在电脑显示器前”。
负责极氪汽车设计工作的李凯莉(Carrie Li)非常欢迎这一改变,“我现在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来敞开心扉,探索汽车内饰应该包含哪些类型的时尚趋势”。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的数据,中国工厂每年约安装28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全球总量的一半,机器人密度已超过美国、德国、日本,正逐步逼近韩国。
中国研究集团MIR Databank数据显示,这些机器人中有一半都是由卡诺普等中国机器人制造商制造的。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奥迪A8,”卡诺普董事长李良军表示,“在许多应用场景中,我们的功能和稳定性已经够用了。”而且,卡诺普机器人在价格上还有优势,其焊接机器人售价仅为日本工业用机器人生产巨头安川电机公司、日本机器人制造商发那科公司等竞争对手的60%。
中国国产机器人产业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中国政府的战略推动和巨额投资支持。早在十年前,中国就将机器人产业列入《中国制造2025》重点产业。《纽约时报》估算,过去四年间,中国银行向工业贷款人提供了1.9万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新建工厂和更新设备。
今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年年初也宣布,将设立一个由国家支持的风险投资基金,重点关注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产业。IFR预计,该基金将在20年内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约1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中国机器人产业也在拓展新边界。云幕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贺亮表示,中国正在将人形机器人视为下一个“新能源汽车产业”,力图打造全新的战略产业。
此外,这种庞大的自动化转型也离不开人才支撑。《纽约时报》指出,中国大学每年培养约35万名机械工程师、焊工和电工,而美国只有约4.5万人。
据中国英文媒体《第六声》(Sixth Tone)报道,中国各地政府也正加大投资,在企业内部推行再培训项目,提供补贴、认证激励和定制企业培训计划等,帮助工人适应自动化浪潮,建立一支精通自动化的劳动力队伍。
如今,中国正用机器人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正如李良军对《金融时报》所说:“过去中国靠13亿人口和大量廉价劳动力来获得制造强国的地位,现在中国正通过机器人劳动力而不是人类劳动力来保持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