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克兰“安全保障”问题上,普京的态度为什么再次改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德国加速扩军又释放了哪些信号呢?
在之前与特朗普的会谈中,俄罗斯总统普京曾明确表示不反对“北约模式”,也就是同意在俄乌停火后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为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普京没有表述清楚,在他刚表态后没多久,俄罗斯国内就出现了大量反对的声音。随后普京政府也作出了进一步的说明:首先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就“安全保障”一事给出新的解释,他明确指出,俄罗斯虽然支持他国为乌克兰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但在没有俄罗斯参与的情况下讨论乌克兰安全保障问题是“没有出路的”。在这之后,8月27号,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又再次表示,一些国家谈及对乌克兰的“安全保障”,提出在乌克兰部署“欧洲军队”,俄罗斯反对这类提议。这也可以看做是普京下的“最后通牒”,说到底,就是不许欧洲军队进驻乌克兰。
从这里其实就不难看出,普京政府他们所认为的给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与美西方认为的“安全保障”,显然是有区别的。在美西方眼里,普京的表态是类似于“北约第五条”的安全保障条款,北约那个条款规定,对一个北约成员国的攻击应被视为对所有成员国的攻击。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乌克兰几乎就等同于是加入了北约,只是没有正式签署“加入协议”,但实质上已经没什么区别,这明显是俄罗斯所不能接受的。有这样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毕竟,既然美西方有意将普京的表态理解成类似“北约第五条”,那他们显然是有派兵进驻乌克兰的意思,尤其是北约成员国。
但是在俄罗斯这边看来,给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不是不可以,但也是有前提条件,除了要让俄罗斯参与其中,拉夫罗夫还曾特别提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很明显,俄罗斯就是不希望仅仅只有欧洲国家来给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而俄罗斯方面要其他国家参与其中也不是没有原因,说白了就是担心欧洲国家借驻军乌克兰的时候搞小动作,例如,暗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援,加强乌军的军事实力,一旦时机成熟,再次向俄罗斯挑衅发难。毕竟,《明斯克协议》的教训还历历在目,俄罗斯不敢继续冒险,所以必须要求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参与到“安全保障”当中,这既“保障”了乌克兰,同时也是给俄罗斯一份“安全保障”。
除了可能是因美西方错误解读普京的表态,导致普京关于“安全保障”的态度发生“变化”外,可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俄罗斯国内的反对声音太大,这让普京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件事,借着进一步解释“安全保障”的计划,趁机纠正自己的之前表态。于是便有了普京在特朗普面前的表态,与后面俄罗斯官员的表态并不一致的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俄罗斯这边明确反对在乌克兰部署欧洲军队的时候,德国那边正准备加速扩军。27号当天,德国政府在内阁会议上通过了新的《兵役法》草案。根据该草案,从明年开始,德国联邦国防军将向所有年满18岁的德国公民发放有关服役意愿的问卷,男性必须填写,女性自愿填写,符合条件者将被邀请参加征兵体检。但初期主要还是以自愿参与和提高服役吸引力为工作重点,如果服役士兵人数没有达标,德国政府将可能选择恢复征兵制。与此同时,另一边,德国最大的军工企业莱茵金属公司正在加紧开办新的弹药工厂。德国的这些动向,释放出了一个明显信号:德国对俄乌和平,或者说是俄乌冲突结束后的欧洲局势并不持乐观态度,为避免未来可能的战争波及,德国选择了加速扩军。
要知道,在援乌这件事上,德国应该说是欧洲国家里面最积极的一个。从某种程度上看,俄乌冲突也给了德国进行强军突破的借口,德国等的就是今天。而这也恰恰证实了俄罗斯上述的担忧,欧洲国家借俄乌停火,继而派兵进驻乌克兰,然后暗中帮助乌克兰加强军事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