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文
2025年8月20日清晨,加沙城的天空被战机的轰鸣撕裂。以色列国防军宣布已控制加沙城郊区,6万预备役士兵枕戈待旦,代号“基甸战车B”的作战计划蓄势待发。就在两天前,哈马斯刚刚点头同意埃及与卡塔尔的停火提案,承诺释放部分人质以换取60天的短暂喘息。然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却下令加速进攻节奏,扬言要“彻底铲除哈马斯”。
此举不仅让加沙城百万居民陷入绝境,更引发国际社会哗然。法国总统马克龙警告此举将点燃“无尽战火”;德国呼吁立即停火;甚至以色列国内,数十万民众走上街头,怒斥政府置人质于不顾。
为何死盯加沙城?
加沙城,巴勒斯坦最大、最古老的城市,是哈马斯的政治与军事心脏,被以色列视为“最后的堡垒”。自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发动“阿克萨洪水”袭击,导致1200名以色列人丧生、251人被绑架以来,以色列的目标始终锁定在“消灭哈马斯、解救人质、确保加沙不再威胁”。如今,以军已掌控加沙地带75%的区域,哈马斯仅剩两三个据点,弹尽粮绝,领导层几乎被清剿殆尽。
以色列此次急攻加沙城主要有四重考量:
1、解救人质:约20名存活人质被困加沙城,但哈马斯可能以人质为盾牌,救援行动如履薄冰。
2、摧毁哈马斯:通过围困与清剿,彻底瓦解其军事能力。
3、扶植傀儡政权:建立非哈马斯、非巴权力机构的民事政府,减轻以色列直接治理的负担。
4、人口迁移:迫使百万居民南迁,重塑加沙的人口与地理格局。
然而,攻占加沙城绝非易事。以色列分析人士警告,哈马斯可能在城内布下炸药陷阱,巷战风险极高,人质安危更是难以保障。
内塔尼亚胡的内外困境
内塔尼亚胡的强硬姿态,既是战略抉择,也是政治自救。2022年底重掌政权以来,他深陷贪腐指控、司法改革风波,执政联盟摇摇欲坠。其核心盟友——极右翼的“犹太力量党”和“宗教犹太复国主义党”——不断施压,要求扩张领土、压制巴勒斯坦。急攻加沙城不仅迎合右翼选民,更转移了国内对其执政无能的批评。
然而,国内反对声浪如潮。8月17日,特拉维夫爆发数十万人的抗议,要求以停火换人质,民调显示74%的以色列人支持这一方案。以军总参谋长扎米尔警告,攻城可能导致“长期叛乱”,但内塔尼亚胡强硬回应:“以色列是有军队的国家,不是军队说了算。”这种军政对立,暴露了他将战争作为权力保卫战的真实意图。
哈马斯的困兽之斗
哈马斯虽同意停火提案,释放10名活人质和18具遗体以换取60天休战和人道援助,显示其处境艰难。22个月的封锁与打击,让其领导层几乎全军覆没,补给线被掐断,仅剩的据点命悬一线。
然而,哈马斯并非单纯的军事组织,其“武装抵抗”理念深入人心。2025年民调显示,哈马斯支持率高达57%,远超巴权力机构的24%。这种民意底气,使哈马斯在谈判中坚持“永久停火+以军撤离”,拒绝阶段性妥协。
哈马斯的“藏兵于民”策略,让以色列难以彻底根除其影响力。只要占领持续,反以情绪便为哈马斯提供了生存土壤。加沙民众的苦难——6.2万人死亡、15.6万人受伤、269人死于饥荒——进一步激化了抵抗情绪。
国际社会的分裂与无力
以色列的攻势引发全球强烈反弹。法国、德国、英国等国纷纷谴责,计划于9月联大会议上推动承认巴勒斯坦国。欧洲的立场,既是对人道危机的回应,也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抗衡。然而,欧洲内部裂痕明显:德国因历史原因态度暧昧,法英则因国内穆斯林选民压力强硬表态,却缺乏实质制裁能力。
美国则继续为以色列背书。特朗普称内塔尼亚胡为“战时英雄”,否决安理会停火提案,并通过120亿军售和179亿援助强化支持。这种“美国优先”的外交,不仅为以色列撑腰,也为2026年中期选举拉票。然而,美国的偏袒加剧了与欧洲盟友的裂痕,削弱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公信力。
阿拉伯国家立场微妙。埃及、约旦因“阿以正常化”保持克制,但民间反以情绪高涨,可能引发内乱。土耳其、卡塔尔则借调解之机谋求地区影响力,中东格局越发复杂。
与攻城同步,以色列批准在约旦河西岸“E1区”新建3401套定居点住房,切割巴勒斯坦领土,彻底摧毁“两国方案”的地理基础。巴勒斯坦外交部痛斥此举形同“监狱化”,联合国《纽约宣言》虽呼吁重启和平进程,但美以的抵制让其沦为废纸。巴勒斯坦民众对“两国方案”彻底失望,哈马斯的“武装反抗”理念反而更具号召力。
加沙围城,无人得胜
以色列集结六万大军急攻加沙城,表面上是“反恐决战”,实则是内塔尼亚胡在内政与地缘政治中的一场豪赌。他或许能借战争稳住权位,但占领的泥潭与国际孤立将让以色列付出惨痛代价;哈马斯或能赢得民心,但加沙的饥荒与死亡无法逆转;美国巩固了中东霸权,却失去盟友信任;欧洲空喊人道正义,却无力改变局势。这场战争的真正代价,是中东的进一步撕裂与人性的无尽悲剧。
上一篇:特朗普又变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