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不敢去外面吃饭了。那琳琅满目的菜单,曾经是诱惑,如今却暗藏危机。看着餐厅里人员的频繁流动,心中便涌起不安。曾几何时,觉得外面的饭菜美味多样,可如今,那未知的卫生状况让我望而却步。餐具的清洗是否彻底,食材的来源是否安全,这些都成了我心中的疑虑。每次想到这些,原本饥饿的胃也变得迟疑起来,宁愿忍受一时的不便,也不愿冒险去品尝那看似美味却可能潜藏危险的饭菜。外面的世界虽精彩,可对于吃饭这件事,我却越来越不敢轻易踏入。
说到聚餐,这事儿放到以前,是很多人司空见惯的社交方式。
有人失恋了,拉他吃顿火锅;同事升职了,叫一桌人庆祝一下;朋友小半年没见面,怎么着也得整顿烧烤局。
可以说,饭桌是情感升温器,也是职场润滑剂。
@Vitavea B ien-etre
可这两年,风向变了。以前“今晚吃什么”是个快乐的问题,现在成了负担。谁发起聚餐,谁心虚,谁提议在外面吃,谁挨白眼。甚至有朋友直接说:“别约饭了,我宁愿在家啃馒头。”
这变化不是小众现象,而是悄悄蔓延成一种“集体默契”。你会发现,朋友圈里晒美食的人少了,外卖点单记录多了,连“去哪家吃”都懒得争执,干脆说:“不吃了,回家吧。”
问他们为什么?说法千奇百怪,但归根结底是一句:“没那个必要。”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人从“饭桌动物”变成了“在家躺平”?
下面几个原因,可能说到了你心里去。
@碰碰猪
不卫生成了底线问题
下饭馆这件事,说到底就是图个省事、省心。服务可以马虎,环境凑合也不是不能忍,但唯独这卫生,是不能碰的红线。
可偏偏有些餐馆就能在“干净”这件事上玩出花儿来。
社交平台上曾有一条后厨偷拍视频火了——某知名连锁餐厅厨房地面油得能滑冰,炒菜的大哥穿着拖鞋站在油水横流的地上,一边抹鼻子一边翻锅,旁边的水池里漂着昨天没洗的碗,鸡翅、鸡腿堆在案板上没进冷藏柜,蟑螂从角落飞快地冲出又钻进灶台底下,活脱脱一场“食材大逃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