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这样一件令人惊讶的事,一家餐厅遭遇了长达 5 年的饭费拖欠问题,这给餐厅的运营带来了巨大压力。然而,神奇的是,仅仅通过 2 小时的舆论发酵,这个棘手的难题竟迅速得以解决。在舆论的压力下,拖欠方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主动与餐厅取得联系并承诺尽快结清饭费。这 2 小时的舆论力量,仿佛一把利剑,斩断了拖延的枷锁,让餐厅得以摆脱困境,也让人们看到了舆论在解决纠纷和维护权益方面的强大威力。
68张白条,2.8万元欠款,拖欠五年仍未结清,下乡帮扶公职人员竟成了“老赖”。更荒诞的是,在媒体曝光后仅两个小时,这件事便以闪电式还款戏剧性收场。
近日,河南省商水县一起“帮扶白条”事件引发社会关注。极目新闻报道,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近9个月的时间里,商水县粮食局下乡帮扶的工作人员,在苏女士父母经营的饭馆累计打下68张用餐白条,欠下2.8万元餐费。
一叠泛黄的白条,少则一百多元、多则八百元的消费明细,还有多位工作人员的签字。因为相信“公家”,才会让先赊账、打白条,一句“我们原以为公家单位不会赖账”道出了老百姓的无奈。小本生意本就挣的是辛苦钱。五年里,涉事单位用“单位困难”“领导更换”“账号冻结” 等借口推卸责任,让这笔钱成了“糊涂账”,让无辜的老百姓成了“买单人”。长期讨债无果,老两口从气愤交加,到病痛缠身,最终不得不关停餐馆。公职人员本应代表政府形象取信于民,可“有人签字、无人担责”的行径,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让群众对政府公信力产生质疑。
更令人痛心的是,最终促成还款的不是公职人员的积极配合、条理有序的制度程序,而是媒体曝光后的舆论压力。事件曝光仅两小时,事态出现180度转折,两名主要签字人朱某和陈某紧急垫付欠款。次日凌晨,其中的陈某公开致歉称“因舆论压力深感惭愧”。直到此时,这位欠钱人感到惭愧的,依然不是欠了别人的钱,而是因为舆论压力!这种闪电式解决反而印证了问题不是不可以解决,而是当事人不愿意解决。五年讨债无门的酸楚,竟抵不过两小时舆论发酵的压力。在一些地方,如果解决百姓问题、问责机制总要靠媒体曝光、热搜驱动,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岂不也沦为“热搜驱动型”模式?
媒体的报道成了“舆论倒逼式”的解决手段,整件事情是那么荒诞却又无奈。当地对该事件的处理不应止于“还款了之”,而需触发深层改革;相关部门不仅要加强对公职人员的“为民”教育,更要完善制度、优化程序,让老百姓的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让公职人员能实实在在为民服务。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当干部们真正把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当老百姓不再需要靠“闹大”才能维权,这样的基层治理才配得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的千钧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