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我给您带了一份特别的“特产”。这份“特产”呀,可不是普通的物品,它承载着我对您的一份心意与感激。当我看到它的那一刻,就觉得它特别适合您。它的模样或许算不上惊艳,但那份独特的韵味却仿佛在诉说着我们之间的故事。这份“特产”虽无法用言语详尽描绘,但它就像一颗隐藏在心底的明珠,此刻呈现在您面前,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份别样的温暖与惊喜,让您在忙碌的工作中也能感受到一丝特别的关怀。
前段时间,互联网上涌现了许多特殊的求助帖。
发帖人求助各地网友,推荐当地又便宜又难吃的特产,带给不喜欢的人,以此化解平日里受的委屈。
秉承着“乐于助人”的精神,一时之间,全国各地的难吃特产都被翻了出来。
大家这才看到,原来有这么多人被特产“摧残”过。
难吃特产伴手礼
作为公认的“美食荒漠”,北京特产是踩雷重灾区。
让人最无法接受的,首推豆汁。
每个第一次喝豆汁的人,都会虎躯一震、继而大脑一片空白,继而嘴里迸发出一堆奇妙的形容词。
图源:小红书@碎嘴子
袋装烤鸭,跟门店现烤的烤鸭味道差了十万八千里,吃起来味同嚼蜡。
网友力荐的“茯苓饼”,吃起来像是吃纸,咬一口嘴里满是胶和水果香精的味道,那些甜腻的混合物可以粘在讨厌的人上牙膛上,让他无法开口说话。
南京盐水鸭,咸得一言难尽,许多初尝的外地人都无法接受。
在南方的许多省份,会用糖腌渍冬瓜、莲藕、胡萝卜等。
因为使用了大量的糖,它吃起来让人觉得甜得发腻,吃一口就甜到牙疼。
糖冬瓜
孝感麻糖同样以齁甜的味道“杀出重围”。
广东特产猪油糖,是一种由猪油、食糖和面粉混合后的糖果,因为含有大量猪油,初次尝试的人,会觉得满口油腻的味道,只想赶紧吐掉。
身经百战的吃播博主,也会因为一颗猪油糖的味道面部扭曲,成为表情包素材。
图源:抖音@张圣叹
广州传统小吃鸡仔饼,也是外地人接受不了的味道。
对于初次尝试的人来说,咸味和甜味交织在一起,对味蕾轮番轰炸,其中含有的大块肥肉,更是对不喜油腻的人带来深深暴击。
陕西水晶饼、广西水晶包、福建礼饼、潮州朥(láo)饼等地方特产,同样采用““肥肉(猪油)+糖”的组合”,配方或许不同,但给人的甜腻感却有相似之处。
腻到极处,总想喝点什么解解腻,如果这时你选择了山东青岛特产崂山白花蛇草水,恭喜你——准备迎接下一波暴击。
话说这款饮品,早已成为火遍全网的“爆款特产”。
图源:小红书@沈七七大人
根据网友形容,它喝起来像是咸汗味+烂草席+气泡水的混合体。
就连阅品无数的董宇辉,也难以招架它的味道,喝一口就五官都扭在了一起。
算了,还是再吃点什么,赶紧缓解下这逆天的味道吧。
比如——湖北的黄石港饼,由面粉、芝麻、冰糖、麻油等十几种原料制成。
它被某位网友评价为“这辈子吃过最接近石头的东西”。
对于黄石港饼,东北人恐怕是不服的。
许多人吃东北大列巴时,没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吃一口脖子被噎出去二里地。
它甚至能激发某些人的文学创作,那字里行间都是对列巴的痛恨。
图源@喵驰驰
新疆的原味牧民手工奶疙瘩,按说是非常攒劲的,但如果你买到不正宗的,绝对一吃一个不吱声,硬度直逼鹅卵石,味道神似酸泔水,许多本地人也“无福消受”。
第一次喝沙棘汁的人会被酸到灵魂出窍,还能品味到一种淡淡的涩味,这种“原生态”的饮品实在算不上好喝。
沙枣看上去颜值很高,但吃上去口感干、涩、硬,像是在吃土,吃多了还会便秘,倒是可以送给有着深仇大恨的人。
几乎各地特产店都会供应一种“特色酥糕”,被冠以花生酥、绿豆酥、龙须酥等名字,实际上都是全国统一的难吃味道,像是一坨压实了的粉末,口味和当地特色也没什么关系。
几乎所有人都落入过这一“陷阱”,一边味如嚼蜡,一边追悔莫及。
“黑暗料理”
随着时代的进步,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特产,在新时代找到了自己的“载体”。
冰淇淋是特产魔改的重灾区。
白花蛇草水味的冰激凌,让人佩服当地人民的“敢想敢干”。
对于无辣不欢的重庆人来说,把各种辣椒和冰激凌融合,仿佛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无论是红油辣椒还是干海椒、糊辣壳,都能往冰激凌上撒。
相比之下,花椒冰激凌显得平平无奇许多。
东北铁锅炖和雪糕结合,完美解决铁锅炖需要去店里吃的难题。
上海老字号龙虎清凉油,也推出了冰激凌。
只是那股熟悉的清凉味道,实在不应该出现在嘴里。
图源:小红书@我要当富婆
酸奶同样是“重灾区”。
挚爱油泼辣子的山西人,把这种口味与酸奶混合,但这种酸奶挂在嗓子和胃里,让人全身都火热起来。
会整活儿的天津人不甘落后:如果我掏出煎饼果子味牛奶,阁下该如何应对?
它和天津炸糕味、天津麻花味的牛奶一起,组成天津“黑暗料理”界三巨头。
除了“三巨头”,天津卫麻酱酸奶同样让人眼界大开。
山东人加入“战局”,制造出把子肉酸奶,给外省人一点五味杂陈的震撼。
图源:小红书@阿呜一口吃掉你
贵州人则拿出压箱底的折耳根酸奶,誓要让接受不了折耳根的外省人败下阵来。
相比之下,兰州的浆水酸奶就没那么猎奇了,喝过的人评价还不错。
图源:小红书@橙生北国
浆水酸奶可以演化出醪糟酸奶、苦水玫瑰酸奶等多种口味,以量取胜。
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之外,还有许多神奇的东西让我们大跌眼镜。
即使到了2025年,大家的接受度大大提高,也很难有人能把道口烧鸡和汽水这两个词连在一起。
谁能想到,有朝一日武汉特产周黑鸭还能和彩虹糖“擦出火花”。
根据吃过的网友反馈,这种糖一入口是卤味的辣,嚼着嚼着就变成了酸甜辣,味蕾也随之开展了一场“奇妙冒险”。
各地的特产就这么百花齐放,给大家不断带来“刺激”。
特产刺客
如果说一些特产只是味道上不尽如人意,那么有些在景区摆摊的特产,就是专门为了坑骗游客而生。
在重庆各大景区,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在摆摊卖一种颜色非常鲜艳的果子,它有着金西梅、黄金果、金香果等各种好听的名字。
图源:水果猎人杨晓洋
但是本地人却叫它“哈儿果”,“哈儿”在重庆话里是笨蛋、傻瓜的意思,在重庆人看来,谁买了“哈儿果”谁就是真正的傻瓜。
它是用没成熟的小桃子,加色素、香精和大量的糖泡出来的,吃上去像是橡皮,还有非常浓烈的甜味和劣质香精味。
买了它的“哈儿”,吃一颗就足以后悔好几年。
和金西梅为伴的还有披上伪装的“嘉宝果”。
嘉宝果别名“树葡萄”,柔软多汁,吃起来酸酸甜甜,通常每斤价格在20元以上。
但是,一些景区的无良摊贩用葡萄打蜡冒充嘉宝果,以卖到高价。
相比嘉宝果,葡萄的果柄更粗壮,实在难以判断,可以用试吃的方法来辨别,真正的嘉宝果是有籽的,而且籽比较大,如果没吃到籽或者吃到很小的籽,还伴有熟悉的葡萄味道,就需要及时止损了。
许多景区会售卖长条形状的“便秘果”,摊贩宣称这种果实泡水喝,可以治疗一些“难言之隐”。
它其实叫腊肠果,摊贩宣称的“神奇功效”来自于它含有的大黄素(一种会让人拉肚子的物质),能够解决便秘问题,或许只是中毒后引发的腹泻症状,长期服用的话还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甚至更多疾病。
云南的一些景点会有人卖棕红色的“金沙果”,看上去圆滚滚的,十分可爱。
摊贩会介绍说这是产自金沙江畔的野生珍稀水果,具有美容养颜的功效,每颗售价至少15元。
但其实,它是由普通椰子去掉外果皮和中果皮,抛光后刷上红漆制造而成的。
见到这种“水果”,可以用纸巾擦拭,检验染色情况来辨别。
线上线下火爆销售火爆的“藏乌梨”,被包装成“世界之巅、川藏特产”,曾经含有9颗梨的精品礼盒装,被炒到过195元一盒。
但其实这种“川藏特产梨”外表的黑色,只不过是用热水反复淋在普通梨上,使表皮氧化变黑,再放置一天后达到的效果。
图源:新京报
经过这种方式处理的梨,保存时间被大大缩短,通常在十天内就会腐烂。
秋冬时节,是柑橘大量上市的时候,有一种果皮自带乌黑色的“乌柑”,经常被说成是全新的品种,吸引消费者购买。
但它其实只是被锈壁虱(一种害虫)咬过的沃柑,属于病害次品果,通常要做销毁处理,现在却摇身一变,卖到十几块一斤。
许多景区都会售卖一种动辄三四十元的竹筒奶茶,竹筒上贴着城市名的标签,加上厚厚的奶盖,拍照十分出片。
但竹筒的卫生没办法保证,有些人专门在垃圾桶里捡游客丢弃的竹筒,清洗之后再卖回给奶茶店。
图源:江苏新闻
有些竹筒甚至已经发霉,释放出一级致癌物黄曲霉素。
有网友撕开表层的贴纸,发现竹筒本身已经有一层贴纸了,足以证明这个竹筒是被循环利用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特产”这两个字让人们敬而远之。
那些特产不是瞄准游客的钱包,充满套路,就是吃到嘴里让人大失所望,和期待中的味道相差十万八千里。
但其实,除去那些“骗人”特产之外,今天部分人嫌弃的难吃特产,之所以能够成为特产,在过去某个时段总会有让其脱颖而出的优势。
现如今随着工业化集中生产,一切都由机器代劳,无论再怎么推陈出新,都没办法还原当年那股纯粹的味道。
我们还记得,当初吃到好吃特产两眼放光的欣喜,希望能让远方的亲朋好友也分享这份欣喜的悸动。
远行一趟并不容易,以前的特产,真有特产的味道,那是货真价实的味道,那是不虚此行的回味,那是舌尖上的旅行。
而现在——
特产有风险,购买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