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演愈烈的外卖大战,看似热闹非凡,实则难觅真正的赢家。各大外卖平台纷纷推出各种优惠活动、补贴政策,试图在市场中抢占先机。消费者虽然在短期内享受到了价格优惠,但长期来看,这种低价竞争可能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对于商家而言,他们在不同平台间周旋,疲于应对各种规则和要求,成本并未真正降低。而平台自身,为了维持这场大战,不断投入大量资金,却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盈利。这场外卖大战,更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消耗战,没有一方能够真正笑到最后,或许最终受伤的是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
商业竞争,终究要回归到优质服务的比拼上来,这才是赢得消费者长久信任的关键。
上周末,多家外卖平台再次发放大量折扣券和兑换券,“外卖大战”有愈演愈烈之势。7月15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众号发文倡议:规范即时零售市场秩序,联合抵制价格补贴“内卷式”竞争。
“万物皆可外卖”,体量庞大的即时零售正在重构消费市场。自今年2月份京东外卖入局以来,头部平台企业先后在“免佣金”“百亿补贴”“大额红包”等方面话题不断。
表面上看,激烈竞争应该会给市场带来活力,使得消费者拥有更多选择。但从长远看,如果市场因为过度竞争走向无序“内卷”,背离价值规律,无论是平台、商家,还是骑手和消费者,最终都很难成为真正的赢家。
从市场反馈看,商家,尤其是不少中小商家正在成为外卖大战的“第一批受害者”,虽然每天接单量有所上涨,但实际收益并未明显增加,还有赔本亏损的情况。据不少商家反映,如果上调产品价格,便会收到平台通知,甚至会被处罚;如果不参与活动,就得不到高流量,难以被顾客看到。
“外卖大战”也加大了一线劳动者的工作强度。比如,许多商家出现“爆单”现象,已经让店员忙到“崩溃”。单量的猛增,虽然让骑手尝到了甜头,但也埋下了潜在的危机:在涌入越来越多骑手的情况下,一旦平台补贴取消,骑手个体的接单量和收益势必会摊薄。
消费者看似是高额补贴的获益者,但不仅可能遭遇订单时间拖长或积压的情况,更有可能面对商品质量下降、掺水的风险。而且,“一天喝三杯奶茶”也并非消费者的刚需,许多店铺中都出现了没人认领商品最后只能丢弃的情况,已经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对各大头部平台企业来说,一味进行存量博弈,同样绝非长久之计。无底线的“烧钱”,只会挤压企业利润空间,破坏产业链和市场环境稳定,注定难以为继。
事实上,今年5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已经会同多个部门针对外卖行业竞争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约谈京东、美团、饿了么等平台企业,释放出明确信号:合法规范经营,方能更好维护“舌尖上的安全”,实现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但从外卖大战愈演愈烈的态势看,头部平台企业的短期主义倾向以及对于价格竞争的路径依赖仍然非常明显。一场空前激烈的价格战,暴露出的是相关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和动力的不足。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但外卖大战中的各方应该“卷”的绝不应该只是价格,而是自身的转型升级。比如,平台应该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控,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满意;以合理抽成机制让商家获得更多利润空间;为骑手提供更稳定的收入、更充足的保障,让其拥有更健康的工作状态。
商业竞争,终究要回归到优质服务的比拼上来,这才是赢得消费者长久信任的关键。正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在倡议中所言,即时零售是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的最佳实践,其生命力在于便利、品质与效率,而非资本驱动的价格狂欢。
编辑|李勤余
排版|甘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