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糕点铅超标的事件中,那所谓的“颜料”简直令人匪夷所思。从技术层面看,或许铅超标的原因能通过一些复杂的流程和因素来解释,但真正难以理解的,是背后的动机。难道是为了降低成本而随意使用含铅的“颜料”?还是出于其他不可告人的目的?这种对幼儿食品安全的漠视,让人痛心疾首。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绝不能被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所伤害。无论出于何种动机,都必须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的惩处,以捍卫孩子们的安全和健康。
声明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与单位
甘肃褐石培心幼儿园孩童血铅异常是近期最受关注的事件,有些人对调查通告充满质疑,比如认为周围的工厂很可疑,或是觉得添加颜料技术上不可行,之前的分析里提到铬黄是过去比较普遍的黄色含铅涂料,有人说铬黄不溶于水,不可能完成食品染色,或是铬中毒会比铅中毒更先出现。
其实调查通告里提到的幼儿园食物导致血铅异常是比较合理的解释,“颜料”造成糕点里极高的铅含量在技术上也是可能的,真正难以理解或者说调查通告尚未解释清楚的,是为什么这么做,也就是动机。
(一)“环境污染说”无法自洽
网上有人看到褐石培心幼儿园附近有工厂,甘肃以前又发生过工厂污染导致孩童铅中毒,因此不相信是该幼儿园自制的糕点铅超标。
但周遭工厂污染等环境污染假说,很难解释此次大量儿童血铅超标。因为血铅超标的孩童亲属均未查出问题。比如7月6号时媒体报道的74名孩童到异地做检测,70名孩童血铅超标,未超标的4人,2人是超标幼儿的未上学家属,2人来自另一家慧凡渭北幼儿园【1】。
如果是环境污染,相同环境下的孩童难以幸免。未上学家属有着相同的家庭环境,没超标,可以排除家庭环境。上述提到的慧凡渭北幼儿园,距离出事的褐石培心幼儿园仅一公里【2】,同样没问题,能排除幼儿园所在环境为暴露源的可能性。
注意褐石幼儿园孩童里很多人血铅查出来是300 ug/L以上,而渭北幼儿园两名孩童测出来不到20 ug/L。即便假设某个环境污染以褐石为中心,距离一公里外的渭北影响小一些,也不可能出现如此巨大的落差。
网上有些被广泛传播的说法也很可疑,大概率是误导性质的假消息。比如说幼儿园自己打了口井,用的是井水。似乎已有家长辟谣,而且看该幼儿园的照片:
去哪里打井?
还是要强调:注意血铅水平。这些血铅是很多家长专程带孩子到外地才测出来的,得来不易。如果你想要真相,那么就尊重数据,按数据去分析,不要不顾数据,信口开河。
不少孩童血铅到了300甚至400以上。这非常高,如果是土壤、空气、水等很有人共享的环境里有污染,必须是非常严重的污染,不可能只影响幼儿园。
比如说地下水,还能有地下水是一个幼儿园单独使用,不通到其它地方?
由于血铅异常只出现在褐石幼儿园,问题出在这个幼儿园后厨准备的食物,是更合理的解释。
(二)神秘颜料辨析
很遗憾,调查通告里只提到幼儿园使用含铅彩绘颜料,未给出具体颜料名称,也未说明含的是哪种铅化合物。
这种信息真空引发诸多猜测。有人一查,发现画画的颜料比食用色素还贵。而且该幼儿园糕点检测出来含铅量超过1000 毫克/千克,也就是1000 ppm以上,国内居民住宅涂料含铅量上限都只有90 ppm,到底是啥颜料能做出如此重铅的糕点?
个人观点:当下,买到面向消费者的含铅颜料——包括涂料、油漆这些广义上的颜料,应该很难。因为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我们对铅的毒性认识不断加深,对铅的限制也越来越多。
像历史上,油画的多种颜料都是含铅化合物,比如铅白,就是白色的碳酸铅。不少含铅化合物后来也晋升为油漆涂料。
但由于铅的毒性,现在绘画的含铅颜料基本都被取代。几乎只有给艺术品做修复才会用。比如梵高用铅白,修复他的画作就得用铅白,不能用如今的替代品钛白、锌白。
至于含铅的油漆涂料,居民环境里也是普遍被禁。但工业用途的油漆涂料,管理标准和居民住宅的涂料不同。像中国从2020年12月起,对民居涂料的铅限制在90 ppm以下,汽车、工业涂料是1000 ppm【3】。有些特殊用途的工业涂料,铅的限制更滞后。
通告里明确提到黄色颜料(也是查出含铅的两个糕点需要用到的颜色)。含铅的黄色颜料,用得最多的就是铬黄,铬酸铅。此外,铬酸铅涂料很重要的一个用途:道路线标记,是最晚被限制的含铅涂料之一。欧美已经不再用铬黄染道路线,但我不确定中国是否一样。毕竟该用途对人的暴露风险较低,要做出同等效果的无铅替代品又不容易。因此,现在买到工业用的铬黄,可行性上大一些。
基于这些,我倾向于推测幼儿园用了含铬黄的工业用颜料/涂料。
(三)铬黄入食,真有先例
网上有很多反驳糕点里是加了铬黄的“论据”,分析一下。
质疑1:铬黄不溶于水,没法作为糕点等食品的染料
铬黄溶解度是很低,但搞成液体染色还是可行的,否则道路线怎么染出来?更关键的是,非法加入铬黄给食品染色,有很多先例。
简单汇总一下:
80年代末起,孟加拉的很多姜黄都用铬黄为主的染料染色【4】
用铬黄给姜黄染色也出现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其它南亚国家【5】
23年末/24年初,FDA发现厄瓜多尔一家企业用铬黄给肉桂染色,导致美国某品牌的肉桂风味苹果泥铅超标【6】
对于铬黄染色不可能,最值得参考的是孟加拉的姜黄染色,不仅研究充分,还提供了具体操作。
孟加拉的不法商贩是怎么做的?他们是用铬黄为主要成分,有的还有其它铅化合物,总铅含量为2-10%的“色素”给姜黄染色。在不同论文里南亚姜黄检出的铅含量最高值从1000 ppm到近3000 ppm不等【4-5】。
褐石幼儿园糕点检出的铅含量也是在1000 ppm级别,即千分之一。如果用类似的铅含量2-10%的“色素”染色,稀释20-100倍,“成品”就会是含铅1000 ppm。
另外,孟加拉的染色姜黄消费者买回去后都会熬煮食用,他们并未发现异常——包括那些铅含量近3000 ppm的剧毒姜黄。所以用铬黄染色糕点应该不会行不通,或像网上一些人说的会磕牙。总之,技术上可能实现。
质疑2:铬黄不溶,不会被吸收,无法导致血铅升高
我的看法:美国、孟加拉等地对染色姜黄的研究足以证明铬黄里的铅能被人体吸收,而且可以导致儿童出现较高的血铅。
2014年波士顿一位儿童查出血铅280 ug/L,根据调查分析,认为是被铬黄污染的姜黄导致【7】。哈佛曾在孟加拉找了300多个儿童测重金属,血铅最高363 ug/L【8】。老外的这些研究里还提出铬黄里的铅,人体消化系统能吸收40%左右。
褐石幼儿园孩童的血铅水平非常极端,很多在300以上,最高超过500,可是参考上述案例,可以得出结论:食物如果被铬黄严重污染,能导致血铅超标到如此程度。还是那句话,技术上可能。
质疑3:铬黄里铬毒性更强,应该会是血铬上升,铬中毒
是的,铬黄是铬酸铅,既有铅,也有6价铬,一般认为是剧毒。但6价铬主要健康威胁是致癌,而致癌是个漫长的过程。像铅也致癌,可血铅高了表现出来的健康问题肯定不会是立刻得癌症,而是其它症状,比如神经毒性、肾毒性。
另外,铬黄里的铬,人体吸收比铅更弱。去看孟加拉、美国那些铬黄污染食物的研究,食物里,比如姜黄或肉桂里都是测出铅和铬,分子比还是1:1,由此推测用了铬黄,但在受影响的人群里,测的都是血铅。
现在有些认为是添加铬黄的人说铬中毒更危险,不肯说颜料是什么是为了掩盖铬中毒,或是要给孩子治铬中毒。这也是误导。注意FDA、CDC调查苹果泥铅超标时,都公开提出是铬黄引起,怎么没要求去测铬?
铬不仅吸收弱于铅,代谢也快于铅。6价铬体内半衰期是35-40小时,相比之下铅是28天。不仅如此,人体摄入的6价铬绝大部分会被迅速转化成毒性更弱的3价铬,后者半衰期更短,约10小时。综合起来,人体吸收的6价铬,8小时左右就有60%经尿液排出。
这些孩童面临严峻的铅中毒挑战——目前认为铅中毒导致的伤害是不可逆的,但他们的铬中毒危险并不大。摄入铬过多的一般处理也是清除暴露源,不再接触后等人体自然代谢,没有也不需要特别的治疗。
这些孩子小小年纪已经被骗了一回“好好吃饭就能健康长大”,无论出发点是什么,不要再骗他们第二回,包括铬中毒。
(四)柠檬黄与柠檬铬黄
国内一位著名的食品黑科技博主提出幼儿园后厨是买了“柠檬黄”,还做了完整复刻。
我不确定国内网络电商平台里的标识准确程度。但如果说是柠檬黄,应该是指食用柠檬黄,或者酒石黄,在美国也叫黄色5号,食品添加剂标号是E102。
这个柠檬黄是没有铅(Pb)的,化学式:
柠檬黄在食品、药品、化妆品均有广泛应用。
但铬黄的别名,应该是柠檬铬黄。铬黄的成分是铬酸铅,但在实际应用中,还会依据另外加入多少硫酸铅,区分出深铬黄、中铬黄、浅铬黄、柠檬铬黄。
前述提到的姜黄铅超标,科学家测出来有些姜黄里铅铬比是1.3【4】。接近1,肯定是铬酸铅为主体,但铅稍微多一点,那一点很可能就是硫酸铅等其它铅化合物。
由于柠檬黄是食用色素,柠檬铬黄是受严格限制的含铅工业原料,姑且不论法律如何规定,至少在道义上,从卖家到电商平台,应该严格区分,避免造成混淆。
如果真的是电商平台上,有人把柠檬铬黄标成了柠檬黄,幼儿园后厨贪图便宜买了柠檬黄,确实是造成悲剧的一种可能。
可两点要注意。
一,即使电商在柠檬黄后面标了非食用,不代表一定是柠檬铬黄。因为柠檬黄本身用途很广泛,不仅有给食品上色,还有用于化妆品,或是给玩具、衣物染色。很可能还是酒石黄,只是不是食用级别。
二,食用柠檬黄的用量也有严格规定,按中国食品添加剂的规定,糕点上的彩色装饰,柠檬黄的最大使用量也只有0.1克/千克——100毫克/千克【9】:
低于褐石幼儿园两种糕点里测出来的1000毫克/千克以上的铅含量。其实食品添加剂里的柠檬黄上限最高的果酱,也只有500毫克/千克。
就算这个幼儿园用食用色素柠檬黄,操作上大概也超标了。监控录像很明显,直接倒一大堆“颜料”进去,色素当饭吃,就是离谱。
补充一点,柠檬黄作为食品添加剂也有争议,有些人对它过敏,一些研究指向柠檬黄可能和ADHD等疾病有关。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严格的剂量限制。而柠檬黄也是FDA在4月提出建议在2026年底完成主动退市的几个人工食用色素之一。
(五)难以理解的动机
分析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从铅中毒集中在褐石幼儿园,铅中毒程度严重,这两个现象来看,幼儿园饮食里出现严重的铅污染,是合理的解释。
用含铅“颜料”给食品染色,导致严重铅超标,最终导致非常高的血铅,这在技术上也是可能的——国外就发生过。
作为曾经使用最广泛的铅染料之一,铬黄,理论上也完全符合黄色含铅“颜料”的“罪犯肖像”。
所以,目前给出的调查通告,解释合理,技术上可能。但是有一个关键问题没有说清楚,那就是动机,幼儿园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比国外把含铅颜料用作食品添加剂的案例。
1. 匈牙利红椒粉铅中毒
90年代中,匈牙利一些不法商人在红椒粉中加入氧化铅,导致近50人铅中毒住院【10】。
商人为什么这么做?红椒粉是匈牙利饮食里的经典香料,颜色越“正”,代表质量越高,越受消费者喜爱。但要得到高品质的红椒粉,需要长达一年的干燥。加入氧化铅增色,可以缩短干燥期,仍然获得漂亮的亮红色。
动机明确:大幅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同时可以冒充高质量,商业角度,回报很大。
2. 孟加拉姜黄污染
孟加拉给姜黄上色要追溯到1988年。姜黄在生产过程中,收获后需要干燥、打磨,才能形成黄色的姜黄。而且也是颜色越亮代表品质越高。
但1988年孟加拉雨季远超以往,让种植者没法干燥姜黄。有些农民就尝试通过添加色素来伪造亮黄色。找的色素是什么?最便宜最易得的黄色色素,刚好是以铬黄为主的工业染料。
那些染料是印度或中国生产,中间商进口到孟加拉是卖给玩具、家具、服装行业,不是给食品业。注意,这是很多年前,含铅涂料管理不像现在那么严格,如今玩具、家具这些肯定不能用含铅涂料。而且这是孟加拉,政府管理包括食品安全监督薄弱。
可偶然一用后,姜黄种植者、加工厂发现色素太好用了。不仅成品颜色好,还节省打磨时间,注意打磨时间越久,被打磨掉的部分也越多,产品损失越大。此外,消费者非常看“颜值”,上了色的姜黄好看被追捧,不上色的批发商都不肯要。这样,本是临时应对雨季的色素添加不仅被保留下来,还不断扩散。
动机仍然明确:迎合消费者,伪造高品质产品,同时缩短加工时间,减少加工损失,商业上回报显著。
回到褐石幼儿园,它的动机是什么?我个人觉得简直是不可理喻。
首先,它一个幼儿园后厨,不是大种植户或大经销商。食用色素就算稍微贵一点,但规模摆在那里,用得了多少,对应才多少钱?就算把食用色素取消了,一分钱都不花,能省几个钱?
而且这家幼儿园的实际控制人有4个幼儿园,一个和出事幼儿园距离仅一公里。如果用“彩绘颜料”真那么有利可图,怎么其它三家没一起用?
其次,匈牙利、孟加拉的消费者把红椒粉、姜黄的颜色和品质高度关联,激发了造假染色的动力。但幼儿园食堂的消费者对食品颜色能有什么要求?哪个家长会要求幼儿园点心必须花花绿绿?很多搞不好就怕你花花绿绿。
再次,无论是匈牙利生产红椒粉还是孟加拉种姜黄的人,文化程度确实不高,不懂工业染料的安全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孟加拉政府后来专门对农民、加工商开讲座,介绍铅中毒。可幼儿园里,就算后厨打工的没读几年书,园长好歹应该有点文化吧?至少知道给孩童上非食用“色素”是多大的“雷区”吧?
当然,或许有些人就是如此蠢,又如此不巧,看到电商上有人出售非食用颜料,刚好是含铅的工业涂料,导致了悲剧。但要让人信服如此巧合,至少应从公开神秘颜料的身份做起。
总之,让糕点铅严重超标的“神秘颜料”,技术上完全可能,但没解释清楚动机,血铅异常这件事,依然会令人存疑。
不过也有技术上不可理解的地方:异地测出来血铅超过正常参考值数倍,在本地却是正常。现在有人说本地检测用的是指尖采血,可能有误差。一般认为指尖采血是假阳性更多,没法解释怎么把超标几倍的血铅测成正常。
什么时候把这些不可理喻的事情说清楚了,或许血铅之谜就破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