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更多绿美乡村由点成面,开创珠三角地区“渔果共生”生态农业先河,加快“美丽庭院”向“美丽经济”转化……近年来,珠海大力发展“绿美经济”,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通过全域联动、产业融合与机制创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构建起“绿美乡村—产业增值—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体系,让绿水青山真正“生金淌银”。
从示范引领到全域美化
珠海将全市村居分为古树村落、海岛渔村、水上村落、传统村落、一般村落等,选定33个村居开展绿美特色村居建设,由专业机构根据村居特点和需求进行全方位规划,打造桂花村、落羽杉村等“网红村”,形成“一村一特色”绿美示范点。
以示范点为依托,珠海持续推进金湾区红旗镇特色水乡、斗门区“黄杨宋莲”等4条绿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通过绿美乡村、村道、河道的点线面联动,结合农房风貌提升工程,打造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乡村景观带。
值得一提的是,珠海发挥市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专业优势,组织技术“轻骑兵”,每月对全市170个村居开展绿化管护巡查,推行“巡护+流动宣传”网格化管理,确保绿美成果长效长美。目前,珠海建立新增绿化“一张图”系统,录入种植面积459万平方米、植株18.6万株,覆盖率达97%,为完善绿化工作规划提供了数据支撑。
从生态资源到经济价值
珠海市挖掘塘基经济潜力,首创“金钻凤梨+鱼塘”立体种养模式。引进台湾金钻凤梨苗优质种苗,依托丰富的水产养殖资源,在鱼塘周边打造错落有致的景观绿化带,形成“水下养鱼、塘边种果”的生态种养格局。通过盘活鱼塘闲置空间、强化科学管护、创新联农带农机制,首批引进的3万株凤梨预计产值超200万元,开创了珠三角地区“渔果共生”生态农业的先河。
在深入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工作中,珠海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实施“果树经济”惠民工程。2025年投入700万元,采购约6万株荔枝、龙眼、黄皮等优质果苗,免费发放给村集体和村民种植,建立“村民申报—政府采购—组织发放—村民种植”规范化流程,既美化村庄环境,又增加村民经济收入。此外,在品种选择上,支持村民“按需点单”,同时针对老弱群体开展代种代栽服务,并组织农技人员开展现场指导工作。这种“精准供苗—便捷服务—长效管护”的模式,让小小果苗既扮靓了乡村,又成为农户的“增收树”。
庭院经济同样风生水起。珠海市持续推动“创美庭院”巾帼行动,2024年全市建成3400个绿美庭院,培育102户庭院经济示范户,实现庭院经济收入1631.2万元。2025年力争绿美庭院总量达1万个,进一步拓宽妇女家门口就业渠道,推动“美丽庭院”向“美丽经济”转化。
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参与
在珠海乡村绿化的实践中,“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村民共建”已成为生动现实。珠海首创组团纵向帮扶村居机制,组织全市96个市直单位联合197家国企、民企和社会组织,将绿美村庄建设作为重点任务,通过提供苗木、技术支持、捐赠资金、义务植树等方式形成协作合力。截至2025年2月,全市落实乡村绿化资金7549万元,其中社会资金占比近四成。
村集体是发展绿美经济的重要主体。珠海积极引导各村根据绿化工作需要,从提留的公积公益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村庄绿化,探索公积公益金支持村庄绿化工作机制。充分利用《珠海市市级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资金奖补办法》《珠海市“百千万工程”乡村培育奖补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将“村旁、宅旁、绿化美化及美丽庭院建设”纳入奖补范围,撬动村集体资金投入,形成长效投入机制。
从鱼塘边的金钻凤梨到农家小院的荔枝树,从网红村庄的生态旅游到全域覆盖的绿化管护,珠海坚持规划引领、系统谋划、因地制宜、联农带农、科学管护,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这一实践不仅让乡村颜值与气质并存,更让绿色发展理念深植人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 贺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