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并非第一个试图组建“美国党”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曾有不少人怀揣着这样的想法,但最终大多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政治舞台的角落。或许是他们的理念未能获得足够的支持,难以凝聚起广泛的力量;或许是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各种势力的博弈让他们的计划受阻。那些曾有过组建“美国党”念头的人,如同流星般划过政治的天际,留下些许痕迹后便渐渐沉寂。他们的经历提醒着后来者,在政治的领域中,要想实现宏大的目标,不仅需要坚定的信念,还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和把握各种机遇。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周德宇】
马斯克的“美国党”成立了。
目标很明确:反对特朗普的“大美丽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再通过组建一个真正的第三党来影响政治,号召支持者们摆脱两党体系:
当然,大家现在最大的疑问就是,美国两党制根深蒂固,哪里是他一个局外人能撼动的?他连自己建的“政府效率部”都搞不定,还指望他有这样的政治能力去建个政党?
虽然这种一眼就能看明白的道理,对于马斯克这样自我极其膨胀的人不太适用,但马斯克也不是完全没有考虑这些。所以他声称自己定的初步目标没有太高,并不想一步到位取代现有政党,而是要聚焦于两三个参议员席位选区和十个左右的众议院选区,做能够决定政策的关键少数:
马斯克这种想法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毕竟现在两党在国会内常年处于僵局,席位极其接近,随便几票就可以起到关键作用改变平衡。比如刚刚通过的“大美丽法案”,在参议院甚至是在50对50的平局下依靠副总统那额外一票通过的。假设这时候参议院里再多一个属于第三党的反对者,那马斯克就真的有可能阻挠他深恶痛绝的“大美丽法案”。
不过如果我们回顾美国第三党的历史,就会发现怀有马斯克这种想法的人可不算少数,甚至“美国党”(American Party)这个名字都已经不新鲜了。那么曾经那些“美国党”都去了哪里,美国为什么还是两党制呢?
其实美国历史上的第三党并不少见,赢得了一定国会席位或者总统选举人票的党派也可以数出好几个。
比如,最早的“美国党”(American Party),又叫“无知党”(Know Nothing Party),成立于19世纪40年代。这个党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是一个建立在相信“天主教移民意图控制美国”这一阴谋论之上的政党:
正如其旗帜上所写的:“本土美国人们,警惕外来影响!”一方面,这个最早的“美国党”和当代共和党类似,反对移民,坚持保守主义和传统价值。另一方面,这个党也想避开当年分裂美国的奴隶制问题,坚持第三方立场,避免在奴隶制问题上选边站。
这个“美国党”在19世纪50年代达到巅峰时期,曾经拥有5个参议院席位和50多个众议院席位,也吸引了很多主流政客加入。美国第13任总统菲尔莫尔(Millard Fillmore)在1856年的总统大选中还代表了“美国党”参选,赢得了20%的普选票和8张选举人票。
这个19世纪的“美国党”,比马斯克设想的还要成功,但是后来怎么样了?当然还是和历史上的其他美国第三党一样,在短暂的成功后迅速消散,其中的成员或是加入别的政党,或是彻底成为路人。
再比如,离我们最近的“美国党”,是1969年成立的,标志长下面这个样子:
这个1969年的“美国党”,前身是著名政客乔治·华莱士(George Wallace)的“美国独立党”(American Independent Party)。乔治·华莱士本是坚持种族隔离制度的民主党政客,但随着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支持民权运动反对种族隔离,他的立场越发难以在现有两党中找到支持。于是华莱士在1968年大选中以“美国独立党”的名义代表第三党参选,吸引了大量南方白人的支持,并成功赢得了数个南方州共计46张选举人票。
华莱士在1968年的策略也并非真想赢得大选,而是希望通过第三方搅局,使得无人能够赢得过半数的选举人票,从而将选举拖入到由众议院来决定的“临时选举”(contingent election)中。在这样的选举中,支持种族隔离的南方政客就可以形成关键少数,从而迫使想要赢得总统大选的人对他们让步。而由于尼克松在1968年大选中直接赢得了过半选举人票,“临时选举”并未发生,华莱士的策略也就落空。
而在1968年大选过后,华莱士意识到了第三党路线无法成功,也回归了民主党。仍然想要坚持第三党的“美国独立党”和“美国党”在失去了主流政客之后,虽然名义上存在了多年,但也没有任何影响力了。
除了刚才提到的这两个“美国党”,剩下的美国历史上的第三党的路线都差不多。无论是由政治新人还是由主流政客组成,这些第三党最终的宿命要么是消失,要么就是融入或者回归现有的主流两党。它们的最高成就只能是在某次选举中凭借某个议题赢得一些选票,但在选举过后便迅速过气无法维持影响力。
所以马斯克就算是如他设想的一般赢得了一些席位,然后呢?赢得政坛中的一席之地不难,但在接下来如何保住自己的存在,才是历史上所有的“美国党”都迈不过去的坎。
美国如今很难出现一个稳定的第三党,是长期以来的政治现实和制度设计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制度设计上,一个在绝大部分层级都“赢者通吃”的选举制度,本身就只容得下两党。只要没有赢得多数票,49%和4.9%的选票都是没有区别的。所以大多数选民不会愿意浪费选票去投给很难赢得多数的第三党,第三党也很难说服选民自己可以赢过主流两党,而金主们也不愿意去持续投资这样一个党。
而随着民主党和共和党在美国社会一百多年来的发展,想要绕开现有的这两党去搞单独的第三党更是困难。毕竟两党垄断着从上到下几乎一切政治渠道和组织关系,控制着竞选宣传和推广所需要的财力和人力。想要成立第三党的人就是自己再有权有势,和根基雄厚的两党一比,只能相形见绌。
马斯克可能觉得自己一下子在2024年大选中赞助2.9亿美元已经很财大气粗了,但这点钱甚至不够2024年的俄亥俄参议员选举用,更不用说全国大选。而即便解决了钱的问题,他也要对抗着两党早已成熟的基层组织和政治渠道,否则他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动员选民。
所以近一百年来,就算是那些短暂成功的第三党,也几乎都是来自于乔治·华莱士这种临时分家又光速回归的主流政客。只有那些本身已经享受着现有两党的资源的人,才可能偶尔叛逆一下。
马斯克可能真觉得成立政党和经营公司研发火箭没什么区别,觉得特朗普能干的他也能干,对政治缺乏敬畏之心。但是从零开始成立第三党,在实际操作层面的各种阻碍和辛酸,等他真的干起来就明白了。
所以就算是如今风光无限的特朗普,2000年曾经尝试过通过第三党竞选总统,也是碰了一鼻子灰,最终放弃。
其实特朗普在2016年的主张和他在2000年的没有太大区别,但只有背靠共和党这样的平台,他才能够让自己的主张被更多的人听到和看到,并最终转化为影响力和权力。所以即便是2021年国会山暴乱后,特朗普一度陷入低谷,被相当多共和党建制派背弃时,特朗普也从没有脱离共和党。
是的,美国人越来越不满于两党的建制派,越来越希望寻找新的政治可能,但这些新的可能往往会最终在两党内实现,就如同特朗普所做的一样。任何反建制的主张如果真能得到相当多民意的拥护,那拥有雄厚资源的现有两党就可以将其吸收利用,而不会留给第三党空间。
所以马斯克想要通过新党来影响政治,最大的可能性,只能是在下次选举中聚焦民众感兴趣的某些议题,拉拢一些已经有影响力的政客来转投他的麾下,最终让自己的主张得到主流两党的关注。
但马斯克现在的问题是,他甚至也提不出什么明确的真正吸引民众和政客的主张。马斯克在经济和科技事务中,也许可以遵循他特立独行的想法而取得成功,但政治终究是要靠人情世故。虽然很多民众对现有两党不满,希望有解决美国困境的新方案,但是马斯克的富豪身份以及精英右翼主张,对于绝大多数民主党和共和党选民来说都没有什么吸引力。
而对于两党政客来说,民主党和马斯克早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共和党又刚被马斯克喷得狗血淋头,有多少人会愿意和马斯克走到一起?
当然,从“大美丽法案”的艰难通过历程中看,共和党虽然大体仍然团结,但也有着一些可供马斯克利用的内部不和。如果马斯克愿意放下身段,认真投资一些人,占据那个共和党内特朗普反对派的生态位,他还是能在中期选举时发挥一些影响力。
不过,马斯克目前在政治上的能力和号召力都挺一般的。他前一阵花大钱资助威斯康辛的法官选举,结果大败而归,甚至起到了激励民主党对手的负效果。不知道他从这次失败的政治投资中能学到多少的教训?
而且说到底,马斯克在和美国总统亲密无间的时候都没能拿到他想要的,收买到几个少数派议员就能够让他实现目标吗?他迟早会意识到,他影响美国政治最好的机会,在美国政坛最能理解他的伯乐,终究还是那个曾经和他在白宫谈笑风生,如今和他翻脸但保留了一丁点面子的特朗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