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全国部分地区实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环节,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近期,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国务院批准在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江苏苏南重点城市、浙江杭甬温、安徽合肥都市圈、福建福厦泉、河南郑州市、湖南长株潭、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重庆市、四川成都市。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李春临指出,这10个地区是发展基础较好、经济增长支撑作用强的城市群、都市圈或者中心城市,改革基础条件较好,也具有较强代表性。
试点方案自批复起实施2年时间,预计2027年完成试点任务。
政知见在发布会提问,北京城市副中心获批成为改革试点,这将会为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下一步,北京市如何推动试点加快落地见效?
“这次国家决定在10个地区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我们的重要战略任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和雄安新区一起是首都发展的“新两翼”,副中心是其中的重要一翼,将完善实施机制和保障措施,以首善标准,用“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改革任务高质量落地落实。
“在落实工作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三个重点。”杨秀玲介绍。
第一方面,要注重激发市场活力。充分尊重经营主体需求,牢牢把握要素流动的市场化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针对各类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对症施策,破除要素流动的制度壁垒,降低要素交易制度性成本,持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第二方面,要注重坚持因地制宜。北京将牢牢把握首都功能定位,发挥好副中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区域特色。
杨秀玲表示,北京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全国人才建设高地,是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要充分用好这些政策,激发技术、人力资源和资本要素作用。在创建新时代城市建设发展典范的格局中,促进土地要素集约高效利用、盘活存量。结合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打造数据流通利用增值协作网络和可信数据空间,形成数据共享、开发、利用、保护全链条。
北京市是双标杆城市,既是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也是绿色经济标杆城市,同时,城市副中心还是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要锚定这些目标,建好北京绿色交易所,发挥好全国CCER中心作用,实现绿色要素新价值。
第三方面,要注重推进协同创新。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性。这些要素都不是独自发挥作用,要统合起来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北京将更加突出制度建设和机制完善,做好试点政策的衔接和配套,主动落实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注重和周边区域的协同联动,进一步放大试点探索效应,以副中心试点的新成效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10个试点地区之一,我们将和兄弟省市一起,从政治和全局高度坚定扛起试点主体责任,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贡献地方力量。”杨秀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