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段时间了吧,网上一些人张口闭口“经济上行期的美”。一开始,这还只是网友们对千禧年时尚和美学的一种致敬。可说着说着就走了调——原本单纯的怀旧审美变成了对当下方方面面的吐槽大会。过去是“满地黄金”,如今是“哀鸿遍野”,好像中国经济没希望了,人们只好在怀念过去中寻求安慰。
这种厚古薄今、似是而非的叙事,偶尔开开玩笑倒也无妨,但如果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那就有点危险了。
一
首先得承认,人类本来就是喜欢怀旧的。西方人常挂在嘴边的“the good old days”(美好旧时光),中国歌曲里唱的“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都把过往岁月披上一层浪漫薄纱。
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写下这样一个认识:人类总是怀念那个超越现实的理念世界,而现实不过是其黯淡的影子。这种对完美状态的向往,投射到时间维度上,就演变成对“过去”的美化。我们怀念的,也许并不是真实的过往,而只是一个被记忆加上玫瑰色滤镜的幻象。
从哲学视角看,这种怀旧情结反映了人类对确定性的渴望。已知的过去总是比未知的将来更令人安心,哪怕那个过去,实际上并不像记忆中那般美好。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过:“生活只能倒着被理解,但必须正着被经历。”我们站在当下回顾过去,自然能够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而这种事后诸葛式的明晰感,又反过来强化了“过去更好”的错觉。
▲ 讽刺漫画:无论什么时代,“过去更好”的论调都一直存在。
说回中国。千禧年之后的中国经济,确实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那时,我们刚刚加入WTO,首次深度参与全球化。加上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巨大的市场优势、卓越的基建实力等等,都吸引着外国投资大量涌入,让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增长数据也是一年比一年亮眼,到了2010年就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发展点亮了无数普通人的生活,大家的钱袋子实实在在地鼓了起来,“大哥大”进化成了智能手机,拨号上网换成了光纤宽带,绿皮火车升级成了高铁,线下逛街变成了网上淘遍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