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是确保小麦供给的根本出路
创始人
2024-12-18 12:08:34
0

  12月9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郑州隆重举行。经省委科技委员会会议研究和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决定,授予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2024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作为在小麦栽培科研领域深耕近50年的科技工作者,时至今日,71岁的他依旧会穿梭在麦田之间,脚沾泥土,手捧麦穗,与农民作伴,同日月为伍。“小麦就如同我的孩子,我呵护它们,就是呵护亿万城乡居民的口粮。”郭天财说。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专访人称“郭小麦”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小麦栽培方向学术带头人郭天财,听他讲述他与小麦的不解之缘。

    他与小麦的不解之缘 

  顶端新闻:您为什么会选择走进麦田,成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

  郭天财:1953年,我生于济源市承留镇深山沟一个普通农户的家里,小时候经常吃不饱饭,只有到过年才能吃上“白面馍”。1974年,我被保送到河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学习,其间我就参加了小麦科研组,从此便与小麦结下了不解之缘。

  小麦是重要的口粮作物,多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每年只要河南小麦丰收了,全国夏粮丰收就有基础,国家口粮绝对安全才有保障。我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如何通过科学管理,把小麦优良品种的丰产潜力和当地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农民种的小麦产量更高、品质更优、效益更好,是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顶端新闻:您的助手曾做过统计,您在小麦生长期的240多天里,有186天都是在田间地头度过的。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您觉得到农业生产一线去的意义是什么?

  郭天财:栽培学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每年土壤墒情在变,病虫草情在变,农民用的品种在变,小麦的苗情长势也在变。黑板上种不出高产田,实验室里长不出高产小麦。只有在实地考察、科学研判基础上,才能拿出有针对性和真管用的对策、措施。

  顶端新闻:您同时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您认为科技和教育的关系是怎样的?

  郭天财:在我看来,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作为一名教学科研双肩挑的教师,在搞好教学、科研的同时,还要做好“传帮带”,让更多年轻教师和优秀学子真正成为“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三农”人才。

    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顶端新闻:从“小铲子和钢卷尺”到现如今机械化发展,给河南小麦生产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郭天财:我很高兴看到现如今很多新农民种麦已经用上了北斗导航、无人机等现代新科技、新装备,过去农民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一去不复返了。

  我认为要持续提高小麦产量,必须在传承传统的行之有效的小麦增产技术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把传统农业与现代高新技术紧密结合。

  中国人多地少水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要确保小麦安全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和唯一途径就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顶端新闻:您曾在采访中提到,我国与世界高产小麦国家产量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现如今该如何缩小差距?

  郭天财:目前我国小麦的单产水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但与新西兰、比利时等小麦高产国家相比,小麦亩产还有二百来公斤的差距。

  人多地少和“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决定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和模式,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这就要博采众长,才能更好促进小麦单产提升,保障国家“口粮绝对安全”,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而且中国人饭碗里应装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粮食。

    到生产一线去,到农民身边去,到生产大田去 

  顶端新闻:12月9日,您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也是河南省科学技术的最高奖项,有什么感觉?

  郭天财:这充分体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和科技人员最大的关心支持与殷切厚望。这个奖项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属于全省小麦科技工作者的共同荣誉。

  我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身体尚好,我将把此次获奖作为一个新的起点,继续从事我一生钟爱的小麦事业,扎根中原大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人饭碗再作新贡献。

  顶端新闻:您对新一代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有什么寄语?

  郭天财:希望新一代青年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使命担当,不要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脚踏实地,到生产一线去,到农民身边去,到生产大田去,从生产实践中选择研究课题,把研究成果服务于生产实践。

  我经常对学农的年轻人说,“如果不知农时,不识五谷,脚上不经常沾点泥,身上不经常带点土,脸庞不晒得黑里透红,就不是农民真正喜欢的农业专家”。

相关内容

夏粮主产区走稳小麦“田管棋...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夏季粮油主要农作物冬小麦陆续开始...
2025-02-21 14:31:57
80万亩小麦“喝上”黄河水...
   随着气温回升,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农田灌溉成为当前农业工作的...
2025-02-21 14:31:56
南繁育种培育一批小麦新品系
   经过多年南繁育种实践,中国农业科学家成功培育出一批稳产广适的...
2025-02-21 14:31:56
织牢“点线片面”防止返贫“...
  这几天,巫山县两坪乡向鸭村党支部书记、主任伍早清又来到脱贫户任...
2025-02-21 09:31:36
促进粮食生产单产提升 长沙...
  记者在2月18日举行的长沙市全面推广粮食生产“四高”技术、推动...
2025-02-21 09:31:35
乐享“暖心餐” 告别“吃饭...
每天中午11点开始,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尹家河村“幸福晚年驿站”都会...
2025-02-21 09:31:35
天津:农机服务促春耕
春耕备耕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农业农村委“20...
2025-02-21 09:31:34
青海科技创新惠民更惠农
  2月17日,记者从全省科技工作会议获悉,去年以来,全省科技系统...
2025-02-21 09:31:33
新疆兵团首个肉羊新品种通过...
  近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组织羊专业委员会专家,对新疆农垦科...
2025-02-20 11:05:47

热门资讯

夏粮主产区走稳小麦“田管棋”有...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夏季粮油主要农作物冬小麦陆续开始返青、冬油菜进入蕾薹期,长势均好于...
80万亩小麦“喝上”黄河水——...    随着气温回升,小麦陆续进入返青期,农田灌溉成为当前农业工作的关键环节。我市全面启动引黄灌溉工作...
南繁育种培育一批小麦新品系    经过多年南繁育种实践,中国农业科学家成功培育出一批稳产广适的小麦新品系,将对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保...
温宿县打响春管战 小麦“饱餐”...   随着气温稳步回升,新疆温宿县广袤田野上的27.5万亩冬小麦,迎来了返青的关键时期。各乡(镇)迅速...
“中原粮仓”雨水启春耕 小麦苗...   18日早晨,在河南郑州市黄河畔的中原种业科技园,“新农人”张希钻进大棚,察看西瓜、番茄苗株的生长...
万象“耕”新 春小麦播种忙   农时不等人,春日胜黄金,眼下正值春耕生产的黄金期,武清区各镇街抓住气温回升土壤墒情好的有利时机,...
从科学家的田到农民的田,小麦如...   记者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农科院小麦产业专家团2024年工作总结会暨2025年大面积单产提升推进会上获...
惠民组织召开春灌动员会 科学调...   2月17日,滨州市惠民县召开2025年春季农业灌溉动员会议,安排部署2025年春灌工作。  会议...
河南舞钢:小麦春管正当时 专家...   近日,在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武功乡滚河孙村的麦田里,农技人员正细致检查苗情、监测病虫害,对麦苗的...
全国春耕开局:黑土地吃上有机餐...   “雨水”节气将至,全国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由南向北陆续展开。  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目前冬小麦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