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10日开始,潍坊昌邑市组织实施小麦“一喷三防”集中作业,农业农村局的五个技术小组全部下沉到作业现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一场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生产装备护航小麦丰产丰收的攻坚战就此打响。
随着操纵杆缓缓推进,无人机轰鸣着向前驶去,麦田里形成此起彼伏的麦浪……市农业农村局植保科高级农艺师宫瑞杰在讲解着小麦“一喷三防”的农药配伍:当前要着重做好赤霉病、白粉病、穗蚜等病虫害的防治,亩用4.5%高效氟氰菊酯40毫升,加30%戊唑醇悬浮剂15毫升,加适量的水溶性肥料,可以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这是昌邑市小麦“一喷三防”培训会的现场场景。 构筑立体科学的预警体系 每年五月中下旬,全市大部分冬小麦进入灌浆期,进入了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多种病虫害也进入易发期,作为防灾减灾、稳产增产的重要措施——小麦“一喷三防”也适时在全市大面积展开。 在青阜农业综合体的大数据智控中心,工作人员苏彬彬轻点鼠标,屏幕上立即呈现小麦大田的实时影像,“我们每天通过监测平台,准确掌握小麦的生长情况,近几天特别加强了对麦田虫害的动态监测。”昌邑市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加快了数字农业智慧监测系统的建设,已经在下营镇建设了2套、柳疃镇建设了6套智能监测系统,运用物联网、AI技术、大数据、云平台等数字科技进行农田动态监测和数据分析,这些不知疲倦的“哨兵”,全天候监测着麦田可能出现的病虫害,“一旦发现异常情况,我们会立即联系农业农村局的技术专家到农田进行技术指导,对症下药展开防治工作。” “除了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农情测报外,全市还设立了210处人工测报点,特别是承担全市单产提升项目的种植主体,每周上报在各自田中调查的病虫害发生情况,以便有序开展‘一喷三防’作业。”宫瑞杰介绍,“综合各镇街农情调度,目前全市80多万亩小麦长势良好,麦田病虫害有轻微发生,集中实施好‘一喷三防’工作,可以得到有效防治,夏粮丰收在望。” 良机赋能田间农业生产 “一喷三防”是指一次性喷施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达到防病、防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实现保粒数、增粒重的效果,是大面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措施,但要抢抓农时,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现代化的智能装备派上了用场。 “我们公司已经连续3年参加昌邑市的小麦‘一喷三防’作业,这次公司配备了3台T70无人机,承担北孟镇3.98万亩的小麦飞防任务。T70无人机还能同步采集苗情数据,实现‘一喷三防+生长监测’双重使命,就像给麦田管理装上了‘科技翅膀’。”山东唯美农林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王秀水介绍。 “我自己种的800多亩小麦,两台无人机一天就完成了‘一喷三防’作业,原来人工打药,我们两口子要打十多天。”围子街道建业家庭农场负责人姚建业介绍,“快也要注重效果,无人机飞防中午温度高时不能飞,大风天气不能飞,基本上是选择早上9点之前和下午5点之后飞,避免了干扰,药物和叶面肥喷洒均匀,效果更好。”姚建业在飞防作业中还有一个身份——监督员,对飞防作业的流程进行监督,用药的种类、用药的数量、飞防作业的面积、作业的轨迹等相关信息要及时回传上报给农业农村局植保科,以便及时进行汇总和调度。 靠前服务,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5月13日,农技科科长高级农艺师于金山一大早就来到了奎聚街道十字路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高产创建千亩示范方,他仔细查看小麦叶穗以及灌浆情况,当发现少数麦穗上有轻微的蚜虫时,他立即叫过合作社负责人王富升来:“地里有轻微的虫害,今天赶快进行飞防吧。”王富升立即联系作业人员到田间实施作业。“每隔三五天,于科长都会到我们公司的麦田里来查看小麦长势和有无病虫害情况,从开始播种一直持续到现在,播多少斤种,什么时间镇压,什么时间浇越冬水和返青水,撒多少尿素,他都会来进行指导,技术人员贴心的服务,让种粮的农民有了主心骨。”王富升介绍说。 昌邑市认真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粮食安全战略,按照“万人下乡、稳粮保供”的部署要求,着力做好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和农田技术指导工作。为做好当前的小麦“一喷三防”工作,市农业农村局制定下发了《2025年小麦“一喷三防”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小麦“一喷三防”现场培训会,制作下发了《小麦“一喷三防”明白纸》2000余份,指导各类种植主体搞好飞防作业,截至目前,全市冬小麦“一喷三防”已经全覆盖。市农业农村局及时组织市镇两级技术人员对飞防区域进行了防效调查,确保飞防效果,为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和夏粮丰产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